第48章 *这是他们的领海!(第2/3页)

供销社自然不会采购,也不会在北方这片市场制定计划。

但有时候吧,普通人民群众是不管什么龙头不龙头的。

而且只要人有流动,很多信息都是会相互传递的。

在一辆辆南来北往运行着的火车中。

这些搭乘火车来去的人,自然将南方火热的《红旗》带了回去。

有的直接带回去了书。

有的听说了有这样一本好书,教维修拖拉机的,写得特别好,简单又好懂。等回到了家乡,自然就想去打听一下,于是去了供销社。

结果跑到供销社一问,没有!

“怎么会没有?”见供销社的销售员感觉像是随口敷衍的样子,“就是那个修拖拉机的,都说写得特别好。有好多生产大队买了,就把大队里拖拉机的小毛病给解决了。”

“对了,好像还有一个河南适用版!”

他这一趟去南方办事,听到好几回了,提到的人都赞不绝口,这得是有多好用?

见供销社实在是买不到,没办法,他又跑去报刊亭、县里图书馆之类的地方。

供销社被问得多了,也知道了这么一本书、

有的供销社主任一打听,那是南方用的拖拉机,跟咱们北边没关系,就没有理会。

有的供销社也没管那么多,有群众要,有这个需求,那就顺手弄一批来呗。

不多,但有。

很快就卖出去了。

很多人也不管什么红旗牌不红旗牌,听到别人说写得好,好懂好学好用,就跑去打听,然后看到目录——“我们村拖拉机也有这个问题啊!”

为自家拖拉机小毛病恼火又头疼的。

买回去一试,哎呦,有用!

热情豪爽的北方人可不兴藏着掖着,逮着人都得唠两句,再嘚瑟两句他们村自己修好了拖拉机。

消息很快就在村村之间口口相传。

类似的场面,在辽阔的北方土地上四处冒头,然后遍地开花。

柴主编以为加印过,应该一时就不需要担心了,毕竟再怎么说,这也是一本技术类书籍,和教科书、文学作品那些受众没法比,能在南方各地农村都听说这本书、见到这本书,就属非常畅销了。

没想到因为北方市场忽然插进来这一脚,直接大大带动了《红旗》的销量,即使是八万册加印,南北两大市场在快速消化,一下就消化完了。

不仅是是出版社和供销社了,连红旗厂这边都没想到,这本书的销量会这么好。

听到出版社紧急联系,说起北方市场和再加印的事,红旗厂内众人的第一反应也是,“北方市场?他们买我们的拖拉机维修书干啥?”

厂办干事没忍住拿起一本看了下。

书名是《红旗牌拖拉机…》没错啊!

再往下看,也是写的【红旗农械厂推荐出版】

等翻开封面,作者的名字写的是林巧枝,后面第二排开始一列人,前面打头的是“技术支持:”,这些名字后面,也明明白白写了【红旗农械厂工人联合出品】

还是路锋看了看书,把书往桌上一放,身体往椅子后靠:“其实也不是没道理。”

会上,大伙儿看向他。

路锋道:“咱们的拖拉机技术,本来就脱胎于北方,很多核心的东西,即使迭代过,根子上也是一样的。”

如果用金庸武侠的说法,那叫同根同源,师出一门。

路锋指着其中一个问题:“比如这个‘飞车’,长期处于半联合状态,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北边造的那一套也一样。”

显然,在这件事上,他是最具有发言权的。

这一说,就给大伙说得面面相觑了。

就是吧,想到北方拖拉机的两位老大哥,被他们红旗厂这个小老弟,悄无声息的偷了家,怎么就有点止不住的偷乐?

温东鸣乐得一翘眉毛,玩笑说:“你们说,北边的兄弟单位,现在会不会也在开会说这事?”

还真被温东鸣给猜对了!

因为想买的人多,但流通、供给到北方市场的书少,所以很多生产大队,就写信给当年采购拖拉机的厂家。

信件杂七杂八,问题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您瞅瞅,这书能用不,咱拖拉机也能这样修不?我看着还挺靠谱!

第二种:怎么只有红旗牌的,看看人家,看看人家南方的拖拉机多享福,咱争点气,能不能也出一本!

第三种:听说你们和红旗牌拖拉机那边是熟悉的兄弟单位,能不能找他们采购一批?供销社说抢不到,等不到分配,兄弟单位应该有些面子吧?

总之吧。

每一种都让两个北方老大哥,看得不得劲。

红旗牌拖拉机,那是他们支援帮扶发展起来的小老弟!

怎么还骑到他们头上了呢?

最气人就要数最后一种,什么叫“兄弟单位应该有些面子吧?”

说的好像他们要托关系靠着面子,才能让红旗厂分一批维修书给他们一样!!

气煞人也!

龚厂长气得鼻孔翕动,他这个强硬脾气哪里忍得住,拍桌道:“都是怎么做工作的!!这要是抗战时期,是不是战壕怎么挖的都全都被摸干净了?”

阵地全都被渗透了!!

“李大为,你们说!”

被点名的负责市场这一块的李大为:“……”

哑口无言。

这还真不怪他被骂。

他们老早就听人说过有这本书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重视起来。

龚厂长把该点名的点名完,然后拍了拍放在会议桌上的《红旗》:“不争馒头争口气,他们红旗厂能写出来,咱们就写不出来了?”

“写!”

他们也写!

两个拖拉机厂都不需要合计,输人不输阵,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自己也写一本!

修个拖拉机而已,谁还不会写了!

***

红旗厂。

林巧枝被通知去领钱了。

出版社那边的钱汇款过来,财务科的人对她说:“目前是一共到账两笔,一笔425,一笔87.5。”

那就是五百多了!!

林巧枝高兴地领了钱,仔细地放在衣服内兜里。

然后带着身份证、工作证还有钱,骑上从家属院王奶奶家借的自行车,就直奔银行了!

虽然她还没有到十八岁,但他们江城这边,每一个正式编制的工人,在办理手续的时候,都是要把身份证一起办了的。这时候身份证都还是手写的,手写完盖好章,再加一个塑封。

一般来说是要用户口本,可她不想用。

如果用了户口本作为凭据,之后取款的时候,用户口本+存折,也是能取到款的。

她的户口,还和家里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