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她打破行业默认惯例(第2/3页)
红旗厂这次是要搞一出大新闻啊!
真要是让红旗厂这位林工做成了,不说整个行业都要跟着震三震,那太夸张,但至少也是名声大振。
日后走出去,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做拖拉机的机械厂。
引领过行业发展的农械厂。
打破过行业固有规则的青年。
能一样吗?
林巧枝心气当然高。
她可是红旗子弟!在这样一个从来都是南方拖拉机龙头的厂里长大,骨子里是自豪的,骄傲自信是发自内心的,从小听她们拖拉机厂一次次突破难关,不断奋进的事迹……当行业领头羊,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用温厂长的话,既然做出了成绩,就把它用到极致,发扬光大!
她没有去管台下这隐隐的骚动,那些曾经真切发生在工业领域,发生在她们脚下这片大地的损失和惨痛教训,引起一些共鸣是很正常的。
倒是坐在侧边前排喝茶的温东鸣,感受着这会场里的动静,压住愉悦的嘴角。
做农械的厂又如何?
年轻工人又怎样?
这可是他温东鸣一手带出来的红旗厂,红旗精神代代相传,当年他能带着红旗厂从小柴油机厂走到现在,年轻的后辈当然也能带着红旗厂走向更大的舞台。
林巧枝:“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最关键的问题,首先,分体研制怎么克服‘分体必松动’这个问题。”
随着她这句话逐渐说出,台下那点隐隐的骚动,以极快的速度平复。
她一句话还没说完,声音几乎就没了。
几乎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看向主席台,全部注意力都被紧紧地拉到了林巧枝的发言上。
林巧枝停顿了一下,看向众人,讲述这一方案:“我们在模块接口处嵌入带螺旋槽的合金钢销柱,配合高级钳工手工锉削研磨的燕尾槽……”
在幕布上展示的,是左右两张图。
一张是投映放大过的设计图纸。
一张是按照该图纸制作出来的成品照片,这代表,这项颠覆 “分体必松动” 行业认知的技术,确实是成功落地了。
与图纸和照片给人巨大冲击同时而来的是林巧枝的声音,她镇定清晰的声音随着音响在礼堂扩散:“经过我们红旗厂技术组工人们的努力,燕尾槽的精度逼近1丝,组装后整体形位公差≤0.02mm。”
带螺旋槽的合金钢销柱,燕尾槽,整体形位公差≤0.02mm!!
这套技术像是闪电一样,在许多技术员脑子里闪击而过,又因为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具体思考,转瞬即逝。
林巧枝又继续讲到:“关于分体研制的第二大问题……”
听到她这就要去讲下一个技术了。
台下也不知谁急喊道:“再仔细讲讲啊,我们又不赶时间!”
最初声音突然响起,不知道是谁。
但很快有周围的人侧头去看,站在台上,很轻易就能看到是谁喊的这话了。
林巧枝和红旗厂几人都看到他了,只是林巧枝没有依照他的要求来:“今天是交流会的第一天,我们的安排是做整体技术介绍,让大家对技术有整体了解,思考过后,再深入讨论。这位同志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在交流会后找时间与我们团队成员详谈。”
台下众人其实也都看到了那个出声的人,倒是不觉得他没素质,只觉得他说出了大伙的心声。
把人心勾得痒痒,然后就不管了,怎么能这样!!这样是不道德的!!
即使道理都懂,但心里还是痒痒啊,不少人屏息凝神,希望这位勇敢的同行再给点力,为大家发声。
毕竟这样的带点纪律的场合,尤其是台上站着的人如此年轻,是个年轻后辈,不是每个人都方便、且好意思提出这样的请求的。
“今天上午时间有限,我们抓紧。”林巧枝不受影响,节奏也没有丝毫被打乱,“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远高于分体松动……”
台下不少人脑子还被上一个问题吸引撩拨,舍不得离开,但林巧枝讲的下一项技术又追着就来,更为诱人。
这个也好,那个也香。
脑子好像变成两只在抢食的狗,在争斗中汪汪大叫,左蹦右跳。
在两难中犹豫抉择,脸上肌肉都跟着抽动两下,最后只能忍痛割爱,跟着林巧枝的节奏走。
没办法。
要是纠结这一个问题,难道要把后面所有关键点全都错过吗?
林巧枝在分享这些经验的时候,注意到,礼堂门口打开,进来几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广交会上分管工业展区的胡开记和外交部的一名同志都在里面,另外几位,就不太眼熟了。
不过这一行人进来之后,就在后排找位置坐下了,并没有打断林巧枝的分享。
时间一点点流淌。
台下的各种声音和反应都趋于平缓,所有人都调动全部脑力认真听林巧枝讲述的内容。
“……以上就是分体研制需要克服的几个主要困难,接下来,我想以这个20吨重模具的经验为基础,同各位分享一下我对优化这套技术的一些想法。”林巧枝语气很谦虚,没有什么沾沾自喜,傲慢自得的调子。
但事实上,技术讲到这里,不管语气和神态如何,就已经不是谦虚不谦虚,客气不客气的问题了。
就好像考完试,一个学霸以很谦虚的口吻说:“这次数学只考了120分。”
人家是有理有据的,她说自己附加题没做,还有提升空间。
但这个满分的战绩砸下来,口吻和态度就得由听到这话的人自行解读了。
“在这套20吨模具的制作中,我们每个模块都预留了‘技术升级插槽’,若日后产品升级,技术有变动,随时可以替换新的模块,进行技术升级。”
不需要20吨整体重做!
“方案设计之初,我们考虑到模具的‘移植性’,其中至少60%部件可复用。”
“仅更换故障模块,预估维修成本降低了94%”
……
林巧枝设计的方案,为什么会让人惊艳不已,道理就在这些巧思里了。
她不仅完成了分体研制的基础技术功能,还建立了工业品“可进化”的概念。
这是整体制作完全无法匹敌的。
不仅解决了“失误率”“工期风险”“材料报废率”“运输难度”等普遍问题,竟然还能同时考虑到整个模具未来的迭代升级,这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了。
模具作为工业之母,用来批量生产某种固定形状工件的东西,竟然有人考虑到它的未来升级!!
对小模具来说,这纯粹就是浪费功夫,有设计这个的时间,新的都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