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什么叫接风宴变成庆功宴?
沉稳质朴。
什么叫沉稳质朴呢?
可能这就是了吧, 明明手中拿的是手榴弹,却朴素到让大家觉得这是二踢脚。
谢书记忽然对“比步进梁更有把握一些”这句话,有了全新的理解。
什么年少轻狂, 锐意进取?
他咳咳两声:“谦虚了,林工还是太谦虚了。”
想到他们当初离开时, 在火车站候车室聊天, 对林巧枝大包大揽的担忧和顾虑,回忆起那时说的话,他老脸都有些臊得慌。
分明是他们把林巧枝看低了,才觉得她的谦虚是轻狂。
谢书记一时讪讪,为了缓解尴尬, 他忙介绍:“别看这国营饭店在这小县城,但是大厨非常有名,祖上开过酒楼,也算是传承百年的厨艺了, 他做的东坡肘子,可是一绝。”
这餐饭, 还是他特意托人, 请掌勺大厨亲自做的。
没让他带的学徒下手,毕竟谁都清楚,厨师和众多技术工种一样,人是最重要的,什么配方什么作料什么火候,没有大厨本人一毛钱重要。
就像是林巧枝一样,性质差不多。
林巧枝果然笑了, 笑容冲淡了她的气势,显出几分和蔼:“谢书记这是把我打听清楚了, 那我等会儿可要好好尝尝。”
这一桌不见酒水的果汁,还有她爱吃的肉,要说谢书记没打听她的喜好,她肯定是不信的。
谢书记笑了笑。
中间等待那段时间,他真的是日思夜想啊!他做梦都盼着林巧枝真能来把这塔机的点头现象给解决喽。
这落地接风洗尘的第一餐,肯定是要足显诚意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表达重视。
首要的一点就是别闹出什么不愉快来,然后再让林巧枝吃舒心了,人舒心的时候,干活都效率高一些不是?
他算得好好的,什么都考虑到了。
唯独就是没有想到,好好的接风宴,竟然直接变成庆功宴了!
“东坡肘子~”
上菜时,作为特色菜的东坡肘子果然是极其吸引眼球的,小山一样的肘子,就那么DuangDuang的在盘子里轻轻摇晃,绝对是肉食者的心头宝。
少说都有两三斤了,看起来软烂又入味,红色油亮的汤汁裹满了肥美的肘子,又在肘子底部流出一圈,在纯白的大瓷盘的正中央。
用大刀娴熟地剔切开,肘子和骨头就脱离了,能看出果真软烂,但却不会散,晶莹剔透的肉肥肉和红亮的瘦肉不分离,夹起一块就是摇摇晃晃的一整块。
林巧枝夹到跟前,大口一咬,皮肉糍糯,肥肉入口即化,一点都不油腻,反而是一股极为浓郁的猪肉炖烧过的肉香,立刻充满口腔。等牙齿咬到瘦的部分,完全不柴,仍有一点点弹性,越嚼越香!
“好吃!”林巧枝眯起眼睛享受这滋味,回味中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道。
“确实好吃。”
“不愧是传承百年的手艺。”
众人也都纷纷应和道。
“喜欢就好!”许昌华作为东道主也是热情的招呼大家吃,尽管热场子的酒变成了果汁,但是也一点不妨碍他的发挥。
连黄彩霞也都被他照顾得很好,本来不太好意思夹菜的,都吃了好几大块的东坡肘子。
席间话题自然离不开塔机。
也不知道谁开了个头,聊起我们自己国产的起重机,什么小型起重机、中型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说起来就免不了感慨,“和国外的还是比不了。”
林巧枝吃着,也简单说了两句。
她对国产起重机使用得不多,使用感受方面能参与得不多,就只能多聊了几句未来发展。
陆八一筷子缓缓抵住碗底,不动了。
听到林巧枝说完,见她又开始吃了,陆八一没忍住追问:“然后呢?”
“然后?”林巧枝端着果汁,反问,“你想知道什么?”
“想知道什么……”陆八一有瞬间被问住了,磕了一下,“林工你对起重机未来发展,还有不少想法?”
“差不多吧,”林巧枝蹙眉,感觉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不是她的想法,但又不好解释,想到上次解释那一群“我明白了”的表情,她就有点不想去回忆,“其实这台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它本身,就凝聚了很多信息了。”
新中国工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大多数都离不开“引进-消化-再创新”这个路径。
塔式起重机路径大抵也是如此,从她梦境里还能操纵到一模一样型号的起重机,也能窥见一二。
陆八一当即眼前一亮:“凝聚了很多信息?”
“是的。”林巧枝夹了一筷子米饭,米饭和肘子果然是绝配,吃过满足聊道:“吨位的加大肯定是必然趋势,但起重机加大吨位,绝不仅仅是等比例放大而已,要考虑到仿真计算、结构稳固、传动控制创新,还有配套的工艺、制作……我们肯定是要有自己成体系的计算平台,模块化的型谱……”*
陆八一听到这里,已经有点忍不住想去打电话了。
饭后。
许昌华按照流程,是要向赵局报备情况,并且安排一下林巧枝接下来的行程。
只是手还没拿起话筒,就被一个厚实的手掌压住了座机,“我先打一个,您再联系。”
许昌华自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也乐见其成,而且接下来整个项目都要仰赖陆八一这个顶尖的起重机手,于是乖乖笑着退后两步,双手示意:“你先打。”
一通电话打到了第一重型机器厂。
重型机器厂,看名字就知道他们生产什么了。
刚好,起重机就是他们的主要产品之一。
“厂长,我,陆八一,你还记得咱们上次去江城红旗厂遇到的林工吗?对,就是她,林巧枝。”陆八一接通电话就直奔主题。
电话那头,王国伟的声音哈哈哈几声爽朗笑道:“当然了记得,老陆你是去做项目了,还不知道北边老家最近多热闹吧,我老听她的名字,哪里会不记得?”
陆八一一愣,老听她的名字?
迎战西方技术封锁这事,除了工业圈内一些单位,应该还没有传开吧?
“是报纸吗?”他试着问,时间好像也对不上,“还是说后续又组织新的学习宣传了?”
“不止不止,”王国伟简单说了一些,又想起来,“对了,还有两本修拖拉机的书。”
北方两个拖拉机厂回去,相比其它难的那些,要追赶已经布局好几年的知青维修售后人民服务点,想要追赶已经技术领先的红旗厂,还想要一起冲击世界一流的技术……
相比之下,两本技术书的成果是最快的了,也是最简单的了。
这书写得好,出得自然也快,效果当然是出乎意料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