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在战火纷飞中承载着中国工业梦想的厂房(第2/2页)

她忽然很确信,或许她真的有朝一日能看到全女子钳工班组在行业内威名赫赫的风采。

赵振云将林巧枝写的这份《起重机行业如何掌握一批“杀手锏”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初构想》封存到牛皮文件袋里。

在装进去的时候,扫到了“窄起重臂”“顶升安全”“传动提速”“超起功能”等字眼。

赵振云自认也是做了一些这行业的功课的,可看到这些技术名字,也感觉几乎是闻所未闻。

但她肯定不会觉得林巧枝是瞎写的,只嗅到一丝仿佛全丘陵地形拖拉机那样独特且超脱时代技术限制的气息。

用防拆技术封好。

在下火车的时候,就有人带着这份资料隐入人海。

而林巧枝等一行人,也踏上了株洲的土地。

她们一行人,是沿着粤汉铁路到达的。

看到站口带有株洲总机厂标识的牌子,林巧枝不由问:“株洲总机厂和粤汉铁路是什么关系?”

赵振云想了想:“株洲总机厂就是因粤汉铁路而生的。”

在往外走的人流中,有当地人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当即带着湖南口音骄傲地说:“我们株洲总机厂,可是从卢沟桥事变前就建厂诞生的,挺过了侵华日军足足三次轰炸,这条粤汉铁路也是顶顶重要的一条铁路,是南北大动脉!”*

周围顿时响起了一阵叫好和应和。

显然在当地,株洲总机厂还是很有名气、很得民心的。

赵振云和林巧枝穿过人流继续往外走。

像是鱼儿一样消失在水中。

“也没说错,”赵振云遗憾地感慨道:“其实和我们近代史很多工业发展一样,株洲总机厂当初也是在艰难中诞生,但偏命运多舛,当初厂房建好,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全面抗战也爆发了。原本当时建厂的时候,有地面式移车台,新式镟床和磨机,弹簧制造及实验设备,甚至还有半吨电力炼钢炉,氧气制造设备……”*

林巧枝呐然:“这都是当时很先进的设备吧?”

如果没有战争,能顺利开展生产的话。

中国铁路现在会是什么模样呢?

至少不会被西方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