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隐蔽性太强,没有注意到也很正常(第2/2页)

于是,林巧枝说波动不存在强相关,他感觉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又不知道关键在哪里。

有种曾经上数学课,走神片刻后再看黑板的茫然感。

林巧枝让他看了一会儿数据,等了一会儿,见他没有反应,于是伸手指出曲线其中一小段:“你看这一段,黏度骤升到>180 cSt时,急冷油温度波动是65-110℃,仔细看一看,和阿伦尼乌斯方程不仅不吻合,反而还有些自相矛盾。”

“我看看啊……”卢当山再仔细去看,恨不得去翻自己的笔记或者当初的教材了,努力调取记忆,果真是感觉到有点不对劲,算出来的单点数据偏差不算什么,但整体波动趋势就真的藏着问题了。

虽然数据就摆在这里,但是正因为设备太多,流程复杂,再加上中国这边细致入微的高操作标准,所以数据量也是庞大的,即使注意到,不深入去看也很难看出来,因为会被表面温黏规律蒙蔽。

“这……这好像还真的有点不对……”卢当山其实也没能完全想清楚问题根源在哪里,也不是计算出结论了,但是林巧枝指出的这个异常和漏洞,确实是说服他了。

主要是实打实的数据,就摆在眼前。

“确实是我疏漏了。”卢当山摇摇头。

林巧枝客观道:“这个隐蔽性太强了,没有注意到也很正常,急冷油本身就分子量大且结构复杂,容易受温度影响。”

她其实也是有的放矢,就好像有些工件一到手上,就感觉不对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就开始拿着各种量具挑尺寸,一个个数据去量,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法肯定能把不对挑出来,而且,数学也是她的强项来着。

高辰在旁边听得是有点急了:“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代表可以否定是我们操作误差的结论了?”

“这倒是没错。”

高辰松了一口气,一阵欣喜。

卢当山却是开口:“但这也代表,目前的寻找方向可能又错了,我们还是没有寻找到问题根源。”他语气有点复杂,喜也不是忧也不是。

根子上,肯定是要以查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原则性目标的。

为什么领导明知道这条路如果走通了,有可能要承担一些责任,还是批准他们走这条路,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有道理,可能真是这里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没办法,只能盼着那三方真下点力气,即使出一点钱,也要把问题根子解决了,绝对不能拖成一个烂摊子。

否则即使最后争到了赔偿,肯定费时费力不说,于国家发展也是没有益处的。

高辰喜悦也是一僵:“那……先上报吧。”

到底是等一等,看看另外三方是不是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是不想担责任,所以等着把锅扣实,再把真的维修方案藏在伪装的部分里给他们。

还是他们三方也确实不知道问题,真的就是找到这个可能性,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先测一测数据再说?

后面这个情况,其实是正常的。

因为排查检修,实际上就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每一次的尝试,其实说白了就是我怀疑你,先打三竿试一试。

打到枣就是成功了,没有打到就继续再打下一杆。

否则的话,就会像是塔机那样,直接换模块了。

那另外三方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呢?或者是某一方是前者,另外两方是后者?

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知道。

你问,人家也不可能告诉你实话,倒显得自己像是个傻子。

想到这里面可能藏着的弯弯绕绕和陷阱,这也要考虑,那也要顾及,林巧枝就觉得头疼:“行,先上报吧。”

到底要怎么处理,还是报上去让领导们头疼去吧。技术干技术的活,人精干人精的活,分工要明确!

“那要不要再算两份,佐证一下?”高辰连忙道,还从旁边的资料里拿出之前有关温度、黏度的数据记录资料。

“也对,多方位验证一下。”卢当山接过来,很精准地把具体的数据挑出来,尤其是事故发生前72小时的车间操作日志簿。

林巧枝也是没有异议的,她本身复核的习惯和标准就很高。

这份数据就更庞大了,卢当山看着都有点晕,只能说他的天赋点,真的八成都点到化工上了,但还是积极帮忙,努力参与进来,也是试图理解得更多一些。

林巧枝作为主力,带着把这一批数据处理完了。

看着高辰带着这些资料,满脸郑重的急匆匆离开,也不知道带去的消息,会不会让人精领导们太阳穴一突一突的跳。

林巧枝再回头看这庞大复杂的机械,都觉得顺眼起来。

多简单,多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