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这是我们技术专家,林巧枝

安斯艾其实不怎么把中方这边的技术人员放在心上。

用中国的话来说, 都是学徒。

这个国家的工业相较他们真的差太多,很难相信,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了, 这个国家路面上都看不到什么小汽车,也没有电视机, 没有高楼大厦, 甚至放眼望去,连衣服颜色都很单一,灰扑扑的。

乙烯生产技术,他们都已经炉火纯青了,是完完全全的缔造者。

而中方的技术人员, 还只停留在皮毛的阶段。

而且,从相处的这段时间看来,提供的意见也都很浅显表面,抓不住关键, 参考价值十分有限。

如果真的以中国师徒传帮带制度来看,安斯艾确实是在用类似看待学徒的目光, 来看中方的技术员。

所以听到工人的说法后, 他都是不甚在意的样子。

他们这样的国际化团队,也不是第一次卖技术了,更不是第一次到落后国家参与维修了,真的什么样的技术人员都遇到过。

形形色色什么样都有,有些国家的技术员,可能在国内做得比较出色,甚至有些狂妄自大, 但和世界技术霸主比起来,就差得太远了, 像是没有看见过天空的青蛙,嗯,应该是这么说来着。

只是眼前这个工人的说法,太钩技术人员神经了。

什么叫温黏关系不符合“那啥啥方程”?

那个叫阿伦尼乌斯方程!!

只是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有些看过的数据就开始从潜意识里往外冒了。

他动作停了停,表情陷入思索。

见他眼神有点呆滞的握着检测仪器,工人心里泛嘀咕了,你倒是有点动静,别真是个傻的。

他发现真的观察不出什么端倪来,兀自叹了口气,就带着观察的结果回去了。

燕化会议室。

只见这名工人脱去工装,坐在会议室里,以流利的外语,一字不差,连语气都不差的复述着安斯艾的话。

好像刚刚那个伪装燕化车间工人,说外语磕磕绊绊的人不是他一样。

这一批为30吨乙烯项目培训的人,为了看懂说明书,看懂技术手册,为了更好的操作设备,除了进行专门的日语培训,有一部分其实是略懂英语的。

这个从情报部门的请来的专业人士,模仿的就是这样一名普通又常见的工人。

“真的没有一点反应?”

“对,听到我们的专家在急冷油方面有进展,他眼神都不带波动一下的,脸上肌肉也很自然。”

“我还特意强调了林工的能力。”

“这么说,他们其实也是真的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并不是想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那会不会是问题根本不在急冷油上,所以他根本不在意,听了也就没有反应。就好像听到小偷摸了钱罐,但其实钱都藏在盐罐里,压根就没摸到关键点,所以反应不大?”

“其实……我看他最后的表情,有点呆的样子。”

……

领导们慎重地讨论方案,还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在争论着呢,新的消息又来了。

基本已经锁定了。

并不是之前那个只是戳破了锅,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状态——就是急冷油的问题,方向没有错。

连他们自己的技术专家卢当山,也无条件的支持这个结论。

之前争论得最大声的领导“咳”了一声:“效率很高嘛。”

为了缓解尴尬,立马有人哈哈哈道:“这推土机果然是坦克式的,起码也得是个59式,果然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喊错的外号!”

这是主和派,觉得与其花一点钱,也要让这套设备运行起来,毕竟后续维修、维护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要仰仗别人。

主战派的气势就高涨了。

不管另外三方实际是怎么情况,打着什么算盘,他们现在掌握一些主动权了!难道还一味的迁就?

“咱们现在也是手里有武器了,完全可以让林同志上去和他们碰一碰。”

“我看林同志之前就战绩彪炳,成果斐然!这个乙烯说是没有什么把握,只能是试试看,我看是谦虚了。”

“我对林同志有信心。”

……

接下来,会议基本就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了。

林巧枝虽然人没有到,但依旧以独特的方式,把这场会议的节奏接管过来,直接推平到底。

***

午休后。

安斯艾往车间走,他身边则是美方的另外三名技术专家格罗斯、布德、史考特。

又在进入车间时,遇到了同来的日方和法国炉管公司的技术团队。

各自与自己团队内的伙伴边走边聊着,又相互和别的国家的熟人打招呼,不管语言通不通,但这些天下来,名字肯定是熟悉了的。

安斯艾并没有提上午的情况,而是如常的走入车间,按照他们的计划做着排查。

他们按照温度的思路,设计了全面核查的方案。

一直等到这一轮测试结束,看到并不如预期的数据,安斯艾才忽然转向翻译提到:“我这两天,看到车间里好像还有另一组工人?”

虽然车间很大,足足30万吨的设备占地也不小,还用了不止一个车间,但其实不会完全察觉不到还有另一组人在动。

但在中国的工厂里,有中国的人,这实在太正常了。

有可能是操作工人、有可能是领导来巡视一圈,甚至有可能是来拍照留存情况的,他们这些外国面孔,反而是少数。

通过翻译,中方贺红星点头:“是我们的专家,才到的,也在努力做一些排查。”

“才到的?刚刚来吗?”安斯艾向翻译确定这个用词。

日方和法方都有些不解地望向他,不知道他怎么忽然提这个话题。

美国人布德直接问:“安斯艾,你打听这个做什么?”突然关心一个车间里的中国人,实在是奇怪。

安斯艾看了大家一眼,耸耸肩:“虽然很不幸,但我不得不通知大家,我们目前的结论和进度,好像被人推翻了。”

“不可能。”

“裂缝完全符合热应力失衡这个特征,每一环都对的上。”

“安,你肯定是搞错了。”

……

三个国家组成的专家技术团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安斯艾也不理会这些,率先一步走过去,作为在乙烯生产设备领域有决策权、有话语权的技术专家,他也是形成了强势的风格。

高大的裂解炉就在车间里。

被所有人围着,受尽宠爱的样子,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凄惨,但地位并没有下降,反而更上升了,所有人对它施加任何操作,按照规定都是要记录的。

安斯艾提出:“我看一下这两天的操作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