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他是认认真真的,逗她高兴。【一+二更】(第3/4页)
家国稳定,百姓幸福,皆要靠衣食住行。
只有吃饱肚子,才能有力气种田养家,才能嫁娶繁衍,代代传承。
姜云冉也知景华琰登基之后大力推广占城稻,为了让长河流域的百姓愿意改种,第一年的田税是免收的。
百姓看天吃饭,生怕颗粒无收,有了免税的保证,占城稻才能推广开来。
有了耕种经验,亩产一年比一年多,这让大楚的普通百姓都慢慢能填饱肚子。
只可惜粮贱伤民,也因为丰收,稻米卖不出高价,百姓的日子依旧在贫困上挣扎。
也因此,景华琰要改岁银收法,这一两年慢慢摸索,已经有了大致的方案。
今年已经开始试行。
就如同方才那样,姜云冉眼中的景华琰也是熠熠生辉的。
他或许不是个好人,但他大概是个好皇帝。
景华琰说着说着,发现身侧没了声音,这才停下话头,抬眸看过去。
就看姜云冉正笑意莹莹看向他,眼中甚是还带了些鼓励。
景华琰:“……”
怎么有一种慈祥呢?
跟太后看他的目光很相似。
“怎么?是不是我说的太多了?”
姜云冉摇摇头,她重新牵起景华琰的手,语气很是崇拜。
“我没想到老爷这样厉害,这么多米粮的特点都记得这样清楚,老爷好聪明。”
这夸奖得真是很浮夸,但景华琰却就觉得身心舒畅。
边上的店小二也赶紧上前,语气更浮夸了。
“老爷真是农神下凡啊!小的在这店里做工八年,有时候都要认错,真是佩服。”
景华琰不自觉勾了勾唇角。
他轻咳一声,道:“只听不尝,怕是也不知道区别为何,小二,每样米都买五十斤,夫人回去可以熬粥喝。”
真是实在又贴心。
姜云冉:“……”
她眨了一下眼睛,还是忍不住笑出声:“多谢老爷。”
刚出来逛了两个铺子,就差点买了半马车的东西,梁三泰苦哈哈让小柳公公再去调一辆马车过来,好给陛下和娘娘拉货玩。
从米铺出来,两人就去了书社。
麒麟巷的书社林林总总有十来家,除了朝廷南书局开办的林有书局,其余皆是书商开设。
里面所售卖的书籍种类琳琅满目,自然,价格也是让人望而却步。
不过麒麟巷繁华热闹,若舍得买上一壶五文的茶水,也能在书社静坐,读上一整日的书。
许多家境贫寒的穷学生就靠着在书社读书抄书,慢慢走上了仕途。
景华琰领着姜云冉往边上另一条巷子行去,刚一拐进去,就能感受到里面的比外面安静许多。
游客不往这边来,人少,自然就多了几分清幽。
这里的书社皆是三层楼,景华琰低声同姜云冉说:“开办书社,房租有玉京府补贴,只要一半房租便可,因此书社可以搭盖第三层,也可以降低每日的茶水费。”
姜云冉一想就明白了。
“这个主意真好,是谁想的?”
景华琰顿了顿,才道:“是母亲的老师。”
母亲的老师?
也就是说,想出这个主意的,应该是曾经的太子太傅。
“倒是位有远见卓识的大家。”
景华琰应了一声,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只道:“你看第一家,挂着春字招牌的,叫探春书社,里面有后厢,每逢旬日都有诗词政经辩论,很是热闹。”
姜云冉算了一下日子,有些惊喜:“今日恰好是旬日。”
“嗯,”景华琰帮她拢好风帽,道,“是,特地选了今日而来,就为了让你看一看热闹的辩论。”
进了书社,小书童们便上前问安。
姜云冉注意到这里的书童有男有女,皆是灰衣素服的学生打扮。
毕竟大楚女子可读书,百多年传承下来,女先生越来越多,书社的书童也渐渐男女混杂。
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读书人。
只是尚且年幼,家境贫寒,便在这里做书童赚取微薄工钱,书社给他们的另外一项福利,就是可以在下工之后读书两个时辰。
姜云冉听到这里,不由感叹:“许多时候,就差这一线生机。”
两个人先上了二楼,在书架中穿梭。
其实宫中懋勤殿藏书颇丰,只要市面上的书社推出新书,必要往南书局送上十本作为库藏,懋勤殿自然都有。
不过在书社里选书,倒是有一种别样的宁静之感。
这里的书生很多,大多衣着简朴,他们头上戴着学生巾,身上挎着打着补丁的褡裢,里面放着的除了笔墨书本,偶尔还有干馍馍。
这书社进来就不能走,五个铜板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需要拼命努力才能付出。
一刻光阴都不舍得浪费。
看着他们,姜云冉忽然生出一丝感同身受。
为了目的,他们都是可以舍弃一切的人。
姜云冉虽然长于市井,但十二岁之前,她几乎都在逸香阁中求学,后来母亲猝然而亡,她肩负起所有孩童的生计,一边又要与鸨母周旋,求得一线生机。
二十载似乎镜花水月,风过无痕。
她从未关心过鸟儿高飞,关心过百花盛开,未曾驻足凝望苍穹,也从不关心芸芸众生。
她拼尽全力活着,一路前行,耗尽所有的心力。拉扯着她的兄弟姐妹们,挣脱出逸香阁这个巨大的牢笼。
她之前骗景华琰,说她来过麒麟巷,当时她表现的很自然,仿佛真的来过一般。
但其实,来过麒麟巷的是顶替她身份行事的茉莉。
姜云冉心里装着太多事,她要为兄弟姐妹的未来谋划,要重新谋算入宫,还要把阮氏一族彻底拖入深渊之中,让他们再无起复的可能。
她脑中有一张网,编织着所有的计划,却唯独没有享受生活。
今日在麒麟巷走上这一遭,看到了人间烟火,也觉得心里紧绷的那根弦,微微松动了。
景华琰似乎感受到了她心绪转变。
他停下脚步,回眸看向她。
目光中只有纯粹的关怀:“怎么了?”
姜云冉回过神来,她呼了口气,抬眸对景华琰粲然一笑:“有点喜欢这里。”
是的,谁会不喜欢呢?
景华琰每逢出宫,最后来的,都是这一条安静的书香巷子。
他牵起姜云冉的手,带着她下了前楼,往后面的厢房行去。
越靠近,越能听到欢呼和雀跃。
年轻人三五成群,或坐或站,他们手里拿着书本,心中装着天下。
每个人斗志昂扬,慷慨激昂,对于当今的政治针砭时弊,偶尔也歌功颂德。
看着他们,能清晰感受到家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