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2/2页)
许栀和点了点头:“猜对啦,还有曹门大街。”
汴京从内到外依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曹门大街便是外城的主干道,起于最南端汴河码头,一路北上直达新郑门,呈南北走向。
和内城的富庶不同,外城的平民百姓更多一些。庆历五年开封府含汴京在内共辖二十四县,总户数为二十六万三千余户,汴京城户数最多,占其中一半左右。其中,外城户数占了约四成左右。
因为外城人数相对于内城少,且出手远不及内城官宦之家出手大方,外城一直没什么像样的正经铺子,能支个棚子都算是十分重视,露天卖东西是常态。
一墙之隔,赁资云泥之别。最重要的是,城外四通八达,甚至菜价和米价比城中便宜。
潘光:“你要去曹门大街那边?不成的,那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个个将银钱看得比自己还重要,想与他们做生意,难度可不止一星半点。”
许栀和:“你试过吗?”
潘光:“……没有,但是我父亲是这么告诉我。”
许栀和说:“你父亲不会是你祖父告诉的吧?”
“那又怎样?”潘光没否认,“反正他们赚的银子也少,别到时候入不敷出,你哭都来不及。”
“不管怎么样,我想试试,”许栀和说,“令尊和祖父的看法还停留在三四十年前,那时候大宋也刚平定没多少年,现在外城你见过吗?从其他州府过来谋生的自然有,但大头还是那些早早搬迁至汴京的人,他们在那片土地休养生息了三四十年,两代人过去,当真还是他们口中混乱的景象吗?”
潘光一时间哑口无言。
常庆妤听着两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弱弱地开口,“曹门大街暂且搁置,还是先说说潘楼街这个吧。”她看向许栀和,语气诚挚,“许姐姐若是有与人合作的打算,请一定不要忘记常家。”
“常家又不做饮食营生,记得又有什么用?”
潘光跟着喝温开水,他惯爱喝高山香茗,偶然尝一次温开水,倒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常庆妤想了想,旁边帐房先生宠溺地看着她,“这有何难?常家有钱。”
潘光:“……”无法反驳。
趁着常家帐房先生和潘光说话期间,许栀和压低声音和方梨与良吉道:“开店铺做生意,有钱、有设备,便是合作的第一步。”
良吉:“就像是羊毛手衣。”
“对,当时我们既没有铺面也没有钱,只能靠着技术,所以让渡了很多,”许栀和用他们能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了一番,接着道,“现在虽然和常、潘两家依然不能比,但也算有了点底气。”
方梨反应过来:“所以姑娘是准备将主要部分抓在自己手里?”
许栀和:“对,在此基础上,庆妤有钱,潘郎君有经验,和两人合作,事半功倍。”
良吉补充:“还能省去一部分管理事宜。”
“咱们小声点。”许栀和看他们俩眼睛越来越明亮,用眼神示意他们沉住气。
两人连连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
这一边,潘光和常庆妤初步达成共识,潘楼的经营数年不变,常庆妤更是准备涉足常家之前没经验的领域,他们都想做出点改变和新东西,眼下正是机会离得最近的一次。
来的路上风调还在说这件事,说潘家有人觉得潘光太过于偏信许娘子,他闻言只是冷冷一笑,只说了羊毛手衣,便让众人哑口无言。
羊毛手衣不仅是在大宋火,甚至在与邻边的贸易往来中也很畅销,常家布坊去年一整年,靠着羊毛手衣便赚得盆满钵满。
手衣已经错过,这次他定要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