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这时代和几十年后各种塑……(第2/2页)

前世的小姑奶奶就是几年后远嫁的,远到几十年都杳无音讯。

其实她们的思维和前世的许明月一样,陷入了一个误区。

她们找婆家,都是在家里,被动的等待媒人上门,从来不会想自己主动去找,主动去挑选,主动出击。

这就导致,目前来许家提出想结亲的人家,全都是村里娘家有适婚年龄,又看中许凤莲有两个干部兄姐的妇人们。

而许家村的妇人,大多数,要么是建设大队、和平大队,或者像赵红莲一样,是更远一点的邻市乡下村里人嫁过来的,或者另一边石涧大队、五公山公社等,大山里面嫁出来的人,这些人提亲,自然是把许凤莲要么往邻市方向嫁,要么往大山里嫁。

而不论往哪边嫁,未来的日子都不会太好。

大山里就不说了,土地比他们临河大队还要贫瘠,全都是开垦出来的山地,能够种植粮食的土地很少,种的粮食少,就意味着挨饿。

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在之前都和临河大队有一样的问题,全都靠山脚下的那片土地种植粮食,完全不像临河大队,多出来一千多亩水田,每年多出来几十上百万斤的粮食,这三年,他们就是靠河圩多出来的一千多亩地,全大队,愣是没有饿死一个人!

别的大队,哪个大队不饿死几个人?

有自家好日子做对比,许凤莲哪里还想嫁到吃不饱饭的山里,或者河边别的大队?

过去老太太从未想过,女孩子家结亲,还能自己去找的,当下的思维总觉得女孩子自己找婆家是不正经的行为。

她看着许凤莲,叹口气说:“你别哭了,你阿姐说的对,你要是不想远嫁,回头我找人到江家村问问。”又对赵红莲说:“红菱那边,你也去说说有没有合适的人。”

说是这样说,可好的人家,谁家不是早早就相看定下来,哪里还能留到现在?要不是三年干旱,变数太大,她们也早就给许凤莲相看好,先定下了。

她心里还是隐隐期盼着,许红菱那边有没有什么合适的。

在老人家心里,要是能嫁出这片隔绝在山里的小山村,才是最好的出路。

前两年,老太太觉得自己活不长了,最操心的就是底下两个没成家的儿女,生怕自己不在了,将来的儿媳妇在两个小儿女的婚嫁上,对他们不好。

谁知道这三年养着,她不仅没有饿死,老太太身体又一点一点的好起来,几年前的暮气随着大孙女的出生,是活的越来越有盼头,眼见着还能再活几年,她好像也有机会看到小女儿和小儿子成家了。

她目光不由从许凤莲身上,转向江家村的方向。

老太太因为小脚,走不了远路,这辈子走的最长的路,就是上山刮草的路,一辈子没出过村子,就连江家村都极少去,不认识什么人。

大女儿虽是大队干部,却也是离婚独居女人,也不适合去江家村打听消息,儿媳妇就更不用说,才嫁过来一年多,自己本村才刚熟悉,更别说隔壁村了。

这事还得靠许凤台和许凤发去打听。

想到这两个锯嘴葫芦一样的两个儿子,老太太也是头疼。

反倒是许明月看着满脸愁容的老太太,不解地说:“小莲才十八岁,也不知道你们急啥。这事很简单,明儿我去大队部问问大队书记,他们村有哪家家风比较好,人也不错的小伙子,只要我们透了口风出去,就凭我们家现在两个大队干部,他们村的适婚人听到消息,还不主动送上门?到时候再一个一个,慢慢挑就是了!”

她对许凤莲说:“找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