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这次算是全家总动员,……(第2/2页)
早已和许明月商量过,并对许明月提出的方案完全赞同的江天旺用笔盖敲了敲会议室的桌子说:“具体的改动方案,就请我们水埠公社的党委常委兼蒲河口农场的妇女主任许主任来给我们做个汇报。”
这一次的会议室坐了许多人,不光有吴城的县委书记、县长,两个副县长,两个公社的书记、主任等人,还有吴城附近几个公社的书记、主任全都来了,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围着大会议桌,坐了一圈的人。
许明月丝毫不怯场的起身,拿了粉笔站到黑板前。
习惯了做PPT来说具体的事情,现在没有PPT,她就只能给他们画具体的路线图:“我们临河大队呢,本来就有这一条河道,一直通到石涧大队,按道理来说,我们这条河道不用挖,只需要五公山大队出人去挖这条河道,把两边的堤坝建起来就行了,但还有周县长、孙县长和□□、许主任商量后,觉得不能只看眼前,眼光还是要放长远一点,所以我们打算把这条河道对岸的堤坝拓宽,和对岸炭山下面的堤坝连起来,再在河道口这里,再修一道起码可供两辆车通行的堤坝,连接两岸!”
现在建造的河堤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河以北的所有堤坝,堤坝路面全都是宽六到七米,几十年后的省道,全都是建立在大河以北的这些河堤上的。
而他们大河以南的河堤呢?堤面宽度仅有一米五到两米左右,并不具备形成的功能,而是作为防洪水的堤坝在使用。
这在许明月看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其实在最早建造堤坝的时候,既然数百里的堤坝都建了起来,又何必少了临河大队通往炭山的这一小段堤坝?
这要这条堤坝也建成堤面宽度六七米的路面,直接就把大河两岸给联通了呀,纠结大河以南几十上百年的行路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呀!
炭山因为巨型煤矿的缘故,早早就通了路,后来的省道便从水埠公社通往炭山,使得炭山的交通十分发达。
而河对岸的临河大队呢?是年年盼建桥,日日盼建桥,盼了几十年,路没从堤坝上通过,反而从石涧大队的深山里,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出去了。
搞的后来临河大队发展的还不如山里。
因为只要临河大队到炭山这条距离最近,最便捷的路不通,临河大队就永远被困在大河的中间,前面是河,后面是山,永远隔离于世界之外。
即使后来借了五公山公社,从山的那头通了路过来,可山里本就山路十八弯,山路深深不知深几许,更别提通到临河大队这里,中间的建筑材料也不知道被贪污了多少,在山路路口的时候还是正常的五米宽的路,修到里面,只有两米宽了,会车都做不到,一旦有车子从对面驶来,另一辆车就得退到田地里去,等对面的车过去后,才能继续行车。
这严重阻碍了临河大队经济的发展。
现在这时代,正是堤坝刚开始修建的时候,既然如此,何不将这一段堤坝改一改,直接把临河大队和河对岸的炭山的路打通,今后临河大队的人出行也不至于那么困难,也省的临河大队这边的人,祖祖辈辈心心念念都是能修座桥。
许明月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将一道道修改后的堤坝路线,清晰的画在黑暗上,说:“一旦通往炭山的这段堤坝能建成,到时候和平大队,建设大队,我们大河以南沿河的所有大队,甚至是更深远的大山里的大队,都可以通过我们临河大队的这段堤坝走出去,联通竹子河两岸的经济,把大山里面的经济一起带动和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