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你们在吃啥呢?”两……

“你们在吃啥呢?”两个男知青闻着香味就迫不及待的进了女知青的大屋子。

叶冰澜说:“我的粮食还没领, 中午蹭了你们的饭,也没什么好东西分享的,就一些家人做的饼干。”

她话音话未落, 李秀梅就惊呼起来:“这饼干是你家人自己做的?”

叶冰澜的商超里还有很多这样的饼干,以后可能还要拿出来吃, 总不能每次都说是出去买的?今后她肯定要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公社‘邮局’取一次包裹的, 说是家里人寄来的, 总比说在供销社买的好,她在城里就已经看过了,只有侨民商店有的卖, 普通供销社里根本没有这种饼干。

她点点头,原本清冷的唇角浅浅的绽出一抹笑来,说:“我妈平时最爱琢磨这些吃的, 她不光会做这一种饼干,还会很多其它口味的呢, 以后我妈给我寄了,我再给你们尝尝。”

李秀梅眼睛都亮了, 张莹莹也有些期待,唯独王来娣,装作收拾着自己陈旧的被褥, 不好意思去拿桌上的饼干。

叶冰澜招呼着新进来的两个男知青:“你们也吃呀, 我初来乍到, 以后还要麻烦你们多照顾提点了。”她喊了声还在‘忙碌’的铺床的王来娣:“来娣, 你尝尝看我妈妈的手艺。”

实际上她妈一个商界女强人,每天忙的陪她的时间都没有,会个鬼的甜点,不过是为后面空间里面源源不断的各种食物打个铺垫罢了, 哪怕她已经打算另起一个房子,单独搬出去住,可看这里的环境,肯定不会离这里太远,今后还会和这些人打交道,哪怕单独一人居住,也难免会有被撞到的时候。

王来娣有些纠结地两只手绞在一起抠着手指,她很想吃,可她知道,她根本没有可以还的东西。

但她从来没有吃过这种香甜的饼干,即使家里偶尔买了水果糖,也是给下面弟弟的,根本没有她的。

在吴刚和另一位男知青都拿了饼干吃了后,她才在叶冰澜的招呼下,顶着心里压力,伸出自己和叶冰澜比,宛如鸡爪子的手,小心地捏了一块浅黄色的饼干在手中,小小的咬了一口。

从未感受过的香甜味在她嘴里炸开,刺激着她的味蕾,让她想再吃一点,可她只是克制着这股欲望,小心地又小小的咬了一口,感受嘴里的香甜味,不自觉地幸福的笑弯了眼睛。

她突然觉得,插队下乡好像也没那么不好,就连这河边凛冽的寒风和山边湿寒的空气在她眼里都变得清新可爱了起来,清亮的目光不由的看向叶冰澜。

叶冰澜原本听她们说中午吃红薯粥,是她在现代时吃的白米红薯,红白分明,香香糯糯的模样,谁知道到吃饭时才知道,里面的米粒稀薄的可怕,红薯皮也没有削,还有一些已经煮烂了的不知名的野菜。

红薯的菊和野菜糊糊的灰,搅合在一起,乍一眼看去,有些像童话故事里女巫熬出来的魔药。

吃午饭的时候,众人才发现碗不够,叶冰澜自己从编织袋里掏出来一个和现在的铝制饭盒差不多形状的不锈钢饭盒,不是她不想用铝制饭盒,实在是她的商超里没有类似这个年代的东西,只能用不锈钢饭盒,好在李秀梅吃饭快,一碗红薯粥很快喝完,王来娣就接过她的竹碗简单的洗了洗,继续喝粥。

叶冰澜看着自己饭盒里的粥,迟疑了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浅浅的尝了尝,她从未吃过这样的东西,是咸的,味道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恐怖。

那边,李秀梅还在提醒王来娣:“你最好还是有个自己的竹碗,你要是不晓得哪里有,就去四姐家,让吴二哥帮你打一个竹碗,随便给个一分钱就行。”

山里的竹子多的是,竹碗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王来娣不懂,“哪个四姐?”

她还以为是李秀梅的四姐也跟着一起下乡来了,嫁给了那个什么吴二哥。

没想到李秀梅拍了拍额头笑道:“四姐名字就叫吴四姐,她还有个姐姐叫吴三姐,名字好玩吧?和平大队地少,整个大队的人几乎都以半种地半捕鱼为生,吴四姐家会篾匠活,你们要是需要什么筷子、竹篮子、竹篓、竹碗之类的,就去她家找她二哥就行了,她二哥叫吴二河,我们平时喊他吴二哥。”她指着芦苇席后面露出的一角竹箱子说道:“看到没?那就是我在吴二哥家换的竹箱子。”

她们当初刚来时,许明月便是托了吴四姐一家多照看一下两个女知青,一年多下来,两个女知青也是和吴四姐一家关系最亲近,称呼便也亲切一些。

叶冰澜和王来娣这才恍然大悟。

叶冰澜又问她们:“你们知道大队书记家在哪儿吗?”

她的话倒是提醒了李秀梅:“对了,你们还要到大队部去换粮食。”她起身说:“正好现在休息,大队书记肯定在家,我带你们去吧。”

她刚吃了叶冰澜好几块曲奇饼干,心下有些不好意思,便积极的带叶冰澜她们过去。

王来娣本人没有太多主见,便什么事都跟在叶冰澜后面,见叶冰澜将编织袋放到芦苇席后面的床下面,她便也将自己的行李包裹放下,赶紧跟着出去。

李秀梅又顺便喊了声新来的男知青。

大队书记家在村子上头,离知青点不远,主要是这个位置地势高,洪水期不容易被淹,基本上在村里地位越低的人家,距离河边就越近。

他家主屋是个石头房子,在石头房子两边又用石头和土砖砌了两个不高的小房间,住着他两个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外面圈了个篱笆院子,里面养了几只鸡鸭。

得知叶冰澜和王来娣来意,大队书记也没有二话,直接带两人去了大队部,给二人称了粮食。

和平大队地少,在粮食的选择上便以红薯大豆、小麦为主,种稻子的水田比较少,能够给三人换的粮食也只有红薯和五斤水稻。

一斤水稻只能出六两大米,也就是说,她们每个人每个月只有三斤大米,也难怪中午的红薯粥里尽是红薯和野菜,看不到几粒米。

她早知道这个时代穷,资源匮乏,但她万万没想到,能穷困到连米饭自由都没有的程度。

晚上她便带着一包红糖和一袋子她拆了外包装的奶粉到大队书记家,和大队书记说知青点的床住不下她们四个女知青,她要单独在知青点的边上起一间带炕的砖瓦房。

她虽没看到过临河大队的学校,却是在蒲河口劳改农场的牢房里住过一晚的,蒲河口劳改农场全是砖瓦和水泥建成,想必这里应该是有砖瓦的。

没想到她来和平大队的第一步,就止步在了语言上。

现实中的知青下乡和小说中的知青下乡完全不同,她压根儿听不懂大队书记说的话!她又是悄悄过来送礼的,还不能找人来当中间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