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回到水埠公社,许金虎……(第2/3页)

她的哭声也很奇特,是突然张开嗓子,非常大声的‘嗷~’一声,后面声音就逐渐由最高转低,就像在试探别人一样。

阿锦就对小二宝很感兴趣,和孟福生两人看的是不亦乐乎。

十月过去,农忙差不多就结束了,之后就只剩下秋红薯等着收,然后就是年底的分猪肉和分鱼了,今年因为有水稻养鱼这事,家家户户已经不光是不缺鱼了,往年只有双抢和偶尔家里蒸一条咸鱼,到如今,几乎天天都有鱼吃,有些人家都敢和建设大队、石涧大队的人吹牛,牛气哄哄的说一句:“我吃鱼都吃腻了!天天吃鱼!鱼有什么好吃的!”

然后惹来建设大队和石涧大队一阵羡慕的目光,可把他们得意坏了!

尤其是过年那段时间,嫁过来的姑娘们回娘家,几乎都提着四五斤、七八斤重的中等渔获,那是相当长脸,更惹得别的大队的越发的想将女儿嫁到临河大队去,那长的普通点的,连相亲都落不上,临河大队的小伙子们,这个年过的,简直要挑花眼。

就在整个临河大队都喜气洋洋,周边大队都羡慕的眼睛都红了,和平大队、建设大队悔的肠子都青了的时候,蒲河口又有了一件好事。

经过长达两年的实验和研究,蒲河口终于在新年到来之前,蒲河口那边攻关3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研发的项目终于得到了突破,沼气发电也终于投入使用。

在黑暗了长达数年之久后,蒲河口终于也像临河大队一样,在蒲河口监狱除却犯人居住的牢房之外的各个房间内,终于亮起了点点灯光。

蒲河口自主研发出了这个时期最为先进的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并开始计划,从蒲河口,联通和平大队、建设大队,到临河大队,这一整个的变电输出工程。

隔壁石涧大队的丁书记听说了隔壁临河大队带着建设大队、和平大队、连着蒲河口,将要全部通上电,他也立刻意识到,这是加强自己权利和人望的大好时机,在整个年前,几乎是天天带着野味往临河大队跑。

先是带着两只野鸡去同是大队书记的江建军家,可变电输出工程是许明月一手支持,才有了如今大河以南中,所有隶属于水埠公社旗下的大队都进入了变电输出工程,他能做得了什么主?他对电工这一块,根本就什么都不懂。

丁书记又带着野兔去许红桦家。

许明月过去就是石涧大队的媳妇儿,若不是王根生那家不干人事的畜牲,逼的人家母女没了活路,跳河自尽,许书记就是他们石涧大队的财神啊!现在临河大队拥有的七八千亩良田,三个大养鱼场,养鸡场、养鸭场、养鹅场,水电站、茶厂,就全是他们石涧大队的啊!

每每想到此,丁书记就觉得王根生那一家人真是害人!也越发觉得没脸见许明月。

毕竟许明月当初在石涧大队当媳妇被欺负被欺压时,他也没帮过什么忙,哪里还好意思找许明月?

可这事,作为临河大队生产大队长的许红桦,他也不懂啊。

他就小时候跟着父亲、爷爷,识得了一些字,会写会算而已,所有一切管理临河大队生产工作的经验,都是跟着他爷爷和许金虎学的,哪里懂什么变电输出工程。

“你们石涧大队想通电,直接找许书记就是了,她是公社书记,我还能大的过公社书记不成?”许红桦失笑。

丁书记没办法,一把年纪了,头发都白了大半了,大过年的,还带上了山林里猎的一只十分漂亮的小兔崽子,来到了许明月家。

丁书记也不愧是做了多年大队书记的人,他知道以许明月的身份,他送到江建军家的野鸡也好,送到许红桦家的野兔也好,在许书记家都不算什么。

毕竟临河大队的富裕人尽皆知,临河大队的养鸭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固定的给供销社提供咸鸭蛋和鸭子,蒲河口的养猪场饲养猪的数量也终于突破千头,养鹅场和养鸡场虽还在刚开始阶段,但相信要不了几年,也会正式步入正轨。

同样是大河以南,临河大队因为有这些挣钱的厂子在,他们大队的工分兑换钱的数目,都比同样为大河以南的其它大队,要多上三倍不止。

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讨好她的大女儿,和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女儿。

巴掌大的小兔崽子说是送礼,完全够不上,说是没送礼,偏偏他还带了这么个玩意儿过来。

收到丁书记拜年礼物的许明月简直哭笑不得。

不得不说,丁书记很会送礼。

要是真送兔子、送其它山上的动物肉,她还真不会收,可当他从口袋里随手掏出一只雪白的小兔子,递给阿锦。

丁书记发现许明月想要拒绝,就像随手给家里晚辈一个微不足道的玩具一样,说:“山上捡的,又没有肉,就给阿锦玩了。”他顿了顿,问阿锦:“是叫阿锦吧?”

巴掌大的小白兔把阿锦稀罕的不行,可妈妈没发话,阿锦也不敢去接,只眼神期待的看向许明月。

许明月心知肚明,便问丁书记什么事,丁书记这才说了来意。

许明月心中早有将整个大河以南全部纳入到通电计划当中,自然不会拒绝,丁书记还以为他是送礼送成功了,高兴的不行,结果晚上回来,就看到他十二岁的侄孙子丁国强,抱着一只小兔子回来了,定睛一看,可不就是他送到许书记家的那只么?

蒲河口的通电,使得整个蒲河口都处于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中,已经不常来的许明月,难得的每天都来蒲河口,给攻关3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研发的专家们送年货。

一筐咸鸭蛋、一条条鲜鱼、鸡、鸭,这些他们在城市里都少见的东西,被她一船拉到了蒲河口的养猪场,足以让陈卫民教授他们过一个丰厚的肥年。

腊月二十那天,蒲河口那边,自刘主任过来批斗之后,已经在蒲河口干了半年农活的魏兆丰,终于收到了家人发回的电报,家中老人病危的通知,需要魏兆丰回京探亲一趟。

许明月直接将电报给了魏兆丰,也没有卡着不让他回去,而是顺利的打了证明,放他回去。

他虽然被关在蒲河口干农活,挑堤坝,但他的实际粮食关系还在临河大队,他的身份依然是上山下乡,插队到临河大队的知青。

魏兆丰的离开是悄然的,没有在蒲河口和临河大队掀起任何波澜,甚至临河大队的知青和队员们,都不知道曾经除了孟技术员外,长的最俊的小伙子,已经离开了蒲河口,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和能过个肥年、好年的兴奋当中。

阮芷兮倒是想去蒲河口看她,可见过她同学执掌的劳改队,本能的害怕那里,又因为对魏兆丰心怀愧疚,不敢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