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捧场二小姐要担起来

连着两日,卫王回来后都是无话无弹指,用膳也是因崔兰愔盯着不得不用,用了膳后就一头窝在罗汉榻上睡,连打坐都很少。

崔兰愔已摸出规律,知道他是前一日被自己拉着说了太多话,又回忆了从前,将他几日要说的话耗的神一遭都出了,他就对什么都没意趣了,需要窝几日才能养回来。

卫王肯分配给一天的话和精力就那么些,提前耗费了,后面自然就没了。

知道是这么回事,崔兰愔心里安定了不少,每日来书房陪伴时,她也不硬拉着卫王说话了,或是拿了

账册来对,或是捧本书看着,只在用膳时引着卫王说些家常。

两日下来,卫王眼底的寂寥厌倦就减了些,她说话时,他偶尔也会跟着应和一句半句了。

时隔多日后,宣宁帝于初七日开了朝会,并于朝会上宣布即日起由卫王、安王、平王三位皇子监国理政,以及主持朝会。

这一消息立时在朝野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且李家到现在也没表现出更支持哪一个皇子,一时暗潮涌动,朝臣们都在猜测宣宁帝此举背后的深意。

待到下午李太后忽然发了道懿旨,她在旨意里夸端王和李宜锦孝心可嘉,说是两人为宣宁帝的病日夜忧虑,就想着提前大婚给宣宁帝冲喜如何的。

同赤麟料的一样,端王和李宜锦的婚期提前了,改到了五月十八,只有十一日的准备时候了。

之前六月的婚期已够仓促,这又往前了一个月,就算李太后懿旨里说的是为给宣宁帝冲喜才如此的,可前有李宜锦替了李宜馨的事,两下里一联系,朝臣还有什么猜不到的。

内阁几位更是心知肚明,李家两房间的裂痕已到了不能弥补的地步。

李太后的懿旨看着是为端王和李宜锦描补,实际上就是明着告诉端王和李宜锦婚前就有了首尾,现在是怀了孩子不得不提前大婚。

李太后一向低调不显,这是她第一次出面发话,不用问卫王,崔兰愔都知道宣宁帝的病情该是没什么起色。

因着端王扶不起来,李家二房又有二心,宣宁帝态度也模棱两可起来,李太后这一支该是觉着很多事并没有他们以为的那样把握,他们有些稳不住了。

在崔兰愔看来,李太后此举不太明智,反而向朝臣们暴露了宣宁帝同李家有了分歧,很可能让不是那么坚定站李家的朝臣们心思松动起来。

这对卫王是好事,李家越急,卫王的胜算就大多几分。

初八日是点心铺子和酒楼开张的日子,崔兰愔却没往铺子去了。

端午过后外头就开始传两处铺子都是她的买卖,说她嘲笑康王妃做吴杨河对岸的生意,结果自己还不是要截了那些生意。

崔兰愔不用查就知道是辛家往外传的话,辛家不敢记恨康王,只能借着这点事往她这里发泄怨恨了。

长史还想打发人出去解释,崔兰愔没让,待到铺子开张后,那些说嘴的自然就消停了。

她虽被卫王教着扔掉那些破礼法规矩,卫王府里她可以举止奔放、言语无忌,在外头她还是要装装样子的。

她独个儿可以没所谓,可她身后站着整个崔家,家里还有两个未议亲的弟弟,她若太离经叛道,人家会碍于卫王的势不敢指点她,转头却不会有人家同崔家结亲。

世情如此,人不能独活于世,很多事上就不能硬扛,要讲方法。

就比如,高门贵家嘴上都不屑沾染铜臭,转头哪家不是打着世仆和门人的名头做买卖开铺子,不说别处,只应城数得着的大买卖,都有那些大户的身影。

所以,崔兰愔这里也一样,都知道点心铺子和酒楼是她的,只要铺子正经做生意,她同崔家人都不往那边去,大家彼此彼此,那些人就无可指摘。

这就是上层高门人家心照不宣的规则,康王妃和辛家之前是吃相太过难看了,什么钱都想赚。

当然崔兰愔可没想着一直不往铺子里去,等过了眼前这段儿时候,她有赤麟给她的面具,长史又重新给他弄了辆最常见普通的油壁车,到时她和赤云赤月乔装打扮了,还不是想去就去了。

出于对自家老爹的信心,崔兰愔对铺子的生意很有把握,觉着假以时日点心铺子和酒楼的生意会在应城打响名气,就算做不到数一数二,也不会差很多。

两个铺子都是需要长久经营的生意,所以,对开张日的营收她没有很看重,初八日早上派了耿大有过去帮忙,她仍在府里忙自己那些。

到了午间,崔兰愔这里才用了膳,耿大有一头汗地跑回来找她,“二小姐,准备的食材不够,张贵已使人出去采买了,只这个点儿去采买回来也不齐全,你看能不能从府里厨房调些过去应应急。”

这才到午间,这就不够了?崔兰愔以为是哪里出岔子了,“不是多准备了不少么?是点心铺子还是酒楼那里出缺了?”

耿大有是个稳重的,这会儿却跟个话痨似的,“二小姐,两边铺子都缺,你是没看见,那一波波的客人就没断过,酒楼里坐不下了,那些宁可等着也不往别家去,张贵只能往门口摆了马扎叫人坐等着,那些人也不嫌,就坐马扎等着。

点心铺也是差不多的情形,开了门就有人家使了仆从过来买,最少都是五六匣子,再有那些坐马扎等的客人也买,点心铺子里装点心都要擦出火星子了。”

“没尝过味儿就这么买?”

“是。”耿大有看了她一眼,欲言又止。

崔兰愔就道,“怎么吞吞吐吐的,有什么说什么,我还能怪你不成?”

“二小姐,不管是买点心的还是酒楼里吃席的都要往张贵那里报上来自哪府哪家,并请他告诉崔二小姐。买点心的就有敬王府上、申阁老府上、古侍郎府里等十几家,对了,姚家同谭家也都使人去了,酒楼那边则是武将人家居多,里头就有孟家的子弟。

还有好些我根本记不住,都是应城有头有脸的人家。”

耿大有觑着崔兰愔的脸色,“二小姐,我觉着这些人都是冲着你来的,是来给你抬轿子的。”

耿大有都能看出来的,崔兰愔又怎会不明白。

真是世事难料,短短两月,她就从落魄伯府的穷酸崔二小姐摇身一变,成了应城里众高门争相交好的崔二小姐了,站到了大郢的权势中心。

一切都是因着她住在卫王府里,卫王那里走不通,就都往她这里来了。

昨天宣宁帝宣布由卫王、安王、平王三人监国理政,三人里卫王最长,母族最显,卫王一下子成了最瞩目的那个。

端王大婚前都要禁足,康王妃的丧事还未结束,丧事结束后康王也要禁足三个月,两人都是处境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