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2/3页)

“若是我在这个处境恐怕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胤禩和胤祥松了口气,文珊也笑着说:“这下你知道了也好,我们也不用再偷偷商量事情了。”

胤禛眼睛一眯:“你们两个和额娘都背着我商量什么事了?”

“……”

胤禩见胤禛是真的不生气了胆子也大起来,像往常一样蹭到了胤禛身边,说:“以后我们肯定带上四哥一起商量。”

之前的事再追究也无益,胤禛更关心的是胤禩和胤祥口中的前世。

他抓着胤禩和胤祥让他们俩仔细地把事情说清楚。

起初胤禩还有点保留,尽量把过程说的委婉一点,但是胤禛一听就发现了漏洞,在胤禛的连环逼问下胤禩只能举手投降和胤祥你一句我一句地补充着把前世的事情讲地七七八八。

听到胤禩说他们上一世并没有一起养在额娘膝下所以关系不亲近的时候胤禛暗暗地松了口气,还好,若是以他们如今这样的感情他还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来,他就真的无地自容了。

“太子竟然被废了两次。”胤禛听到这个消息有些难以置信,以皇阿玛对太子的偏爱太子日后得不靠谱成什么样才能被废掉两次啊。

胤祥在一旁说道:“要我说还是皇阿玛活地太久,按太子的话说古今之外岂有四十年之太子?”

文珊心想,再往后几百年古今中外还真出了一个做了六十多年太子终于熬出头的。

胤禛听到胤祥的话皱了皱眉:“十三弟,在咸福宫就算了,在外头可别这么随口说。”

什么皇阿玛活地太久,这传出去不就是谋逆了。

胤祥吐了吐舌头,胤禩打圆场:“没事,咸福宫里半点风声都透不出去,小十三爱说什么就让他说什么吧。”

“你们俩这时候倒互相袒护起来了。”胤禛双手抱胸说道。

这其中发生的事情太多太杂,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胤禛就抓了胤禩的壮丁让他写下来给他看,胤禩欲哭无泪又不敢反抗,吃完晚膳就苦哈哈地去写了。

文珊有点意外胤禛竟然这么快就接受了这看起来十分离谱的一切,胤禩去偏殿写记录,文珊就陪着胤禛和胤祥一块聊天。

没有人对未来的事会不好奇,听了胤禛和胤祥说了一下午皇阿玛和他执政期间的事,胤禛就又忍不住开始好奇自他之后大清又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文珊就又给他讲他的好大儿弘历的故事,胤祥也不知道这一块于是也饶有兴致地在旁边听。

“弘历……这个名字有些耳熟。”胤禛回想着,突然想起来了有一次他偶尔撞见额娘和胤禩说话,好似他们就提到了这个名字。

当时额娘还糊弄他说是话本里的人。

文珊显然也想起了这回事,讪讪地笑了笑赶紧岔开了话题。

“说实话你选的这个继承人其实也已经很不错了,在他的手里大清彻底平定了准葛尔,收复了南疆北疆,也打赢了缅甸战争,算是为大清国土做出了很卓著的贡献。”

胤禛听着也连连点头,这个他还未曾谋面的儿子听着确实是干地还不错。

胤祥也挺高兴:“我就说弘历这小子能行,我起初还担心这孩子走地太顺差些磨砺,现在看来还算是没辜负四哥的期望。”

“走地太顺?是我一早就定下了他为太子吗?”胤禛问道。

“那倒也不是。”文珊喝了口茶说:“主要是因为你能选的也就他一个。”

胤禛:“?”

这话怎讲,他就这一个儿子?

应该……不至于吧。

胤祥对这块熟地很,主动给胤禛解释道:“四哥你的子嗣确实不怎么多,长大成人的皇子只有三个,我的大侄子弘时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跑去给已经被圈禁的八哥九哥求情,被你一怒之下革了黄带子送去做八哥的儿子了。”

“……”

上一世的他到底对八弟有多恨之入骨啊。

但是他这个大儿子听起来确实不大聪明的样子。

“再下去就是弘历就不提了,再就是老五弘昼,这小子打小就调皮捣蛋不靠谱,长大了点就喜欢跟着十二哥办白事,还经常自己给自己办丧事,要多不着调有多不着调。”

“还有一个小的叫弘曕,在你离世的时候才两岁,更不在考虑之内。”文珊补充道。

弘曕出生在雍正十一年,那时胤祥早就去世,所以他还不知道自己竟然还有一个小侄子。

胤禛捂脸,听地一阵沉默,他的这几个儿子怎么一个比一个听着不靠谱啊?

上一世的他到底是怎么教孩子的?

这样看起来他确实也是没得选,也就弘历看起来还正常。

而且这孩子干地也还不错,否则他真要成了大清的千古罪人了,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成器的,把祖宗的江山交到他们手里,他就算九泉之下也无颜面见先祖。

还好还有一个弘历能支棱支棱。

“那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胤禛你的儿子们还都是多才多艺的。”文珊试图安慰有些被自己育儿失败打击到的胤禛。

“像弘昼,白事和他十二叔干地有声有色,把你们兄弟几个都给送走了。”

“……”

胤禛欲哭无泪,额娘你不会安慰可以不安慰的。

“弘历呢,皇帝做地是还不错,但是太爱显摆了,文学水平一般还动不动就喜欢写诗,写就算了还热衷于往那些名画古迹上盖他的印章。”文珊提到这事就忍不住吐槽,“在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上盖了一百多个章。”

这次就连胤祥都沉默了:“……《快雪时晴帖》一共不就只有二十八个字吗?”

弘历这小子哪来的这么多章要盖啊!

胤禛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文珊嘱咐他若是日后弘历出生了一定要好好教育他别在古字画上盖那么多章,喜欢写流水账诗歌就算了,别破坏文物啊!

胤禛无奈扶额。

说完了这些略显搞笑的轻松事,胤禛听到十三弟说起他即位之初顶着重压推行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便大概知道那时的他是怎样的执政风格了。

这些问题早就在现在也存在着,如今张英和顾八代也开始除了传授典籍之外给他们讲时事,这些事师傅们都或深或浅地提到过。

只是这几件事整治起来都很麻烦,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连皇阿玛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何况按照额娘和十三弟所说晚年的皇阿玛更在乎他后世的声名也精力不济,所以很多事都是粉饰太平,含糊过去就算了,由此可见等到他登基的时候定是已经不能再拖了他才咬着牙推行新政。

就连胤禩现在想到推行新政之初他和四哥夙兴夜寐,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处理政务还有些头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