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第2/2页)
难道这些人的亡魂聚在一起,在今天终于聚出了这么一个陆宁远来?同样的恨、同样的无能为力,在今天被雍人原样扔了回来,让狄志一口一口地尝。
这时他明白,不付出一样多的血,数年一出惨剧,如何能够收场?
可是出乎意料地,陆宁远没有一刀一刀把他身上的肉剜净,天近黄昏时,他竟然率军后撤了。
狄志不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却也没有愣着,连忙向后收缩,一面继续发快马四面求救,一面收拢残军,飞快扎下营垒,以图暂时站住脚跟。可是到了夜里,他就明白了陆宁远的用意。
夜里,鼓角声四起。陆宁远数万铁骑,环营三匝,但听得马蹄声绕营而响,彻夜不绝。
白日间还不显,夜里天如穹庐,四野荡荡,无边黑暗当中,只听四面八方尽是雍军军乐和低沉的歌声,狄志和仅剩的士卒如同失群的小兽,被落在茫茫原野之上,在芦管声中睁了一夜的眼睛。
第二天一早,陆宁远再度攻来,这次没用多久,狄志麾下士卒就尽数崩溃了。他本人突围不得,自尽不得,竟落在陆宁远的手里。
他以皇帝之尊,被生擒了!
这是曾经他与狄庆梦寐以求之事,为此还昏过头,做过些事后思来后悔莫及的决策。可他们没有做到,现在此事竟反而成于陆宁远之手。
狄志气得恨不能昏死过去,可是手脚都被绑住,舌头下面也塞了软布,他想咬舌自尽都不可能,就这么被带到陆宁远面前。
陆宁远让人取出他嘴里的东西,狄志不知道他是不怕自己自尽,还是有自信在自己咬断舌头之前反应得过来,只对他怒目而视。
陆宁远不知道他是否懂汉语,找来个会葛逻禄语的人问他是否投降。其实他自己会简单的葛逻禄话,却不知为何,并不使用。
狄志听得好笑。他因为听得懂陆宁远的话,还没等别人翻译,就先笑了一笑。
但随后陆宁远继续道:“如果你下令让其余各城开门投降,可以放你一条生路,你答应么?”因为发现狄志听得懂自己说话,这一句是看着他说的。
狄志一愣,还没说话,就见旁边一个文士模样的人马上拉住陆宁远的胳膊,神情紧张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陆宁远却仍是面无表情,对他摇了摇头,说了两个字,看口型应当是在说“没事”。
狄志问:“你是想要兵不血刃,就拿下长安?”
“你们当时也是这样做的。”
狄志沉思不语。
长安是雍国都城,在此之前,更是许多朝代的古都,虽然久历兵劫,几经残破,但文物之盛,至今仍是天下之最。
尤其雍国立国百余年,在长安修筑了许多盛景,当年夏人入主此地,兵不血刃,这些地方才得以保留。如今大势已去,当真有必要折损士卒,负隅顽抗,让此地白白毁于兵燹么?
“谈个条件吧,你能拿主意么?”狄志问过之后,自己先摇摇头,却还是继续道:“一是包围圈开个口子,让狄庆能逃出去回草原,一路不许追击。二是向你们开城投降的葛逻禄士兵,不许妄加残杀。只要满足这两条,我可以下令各地投降,尤其是长安。只是他们听不听不在我。”
陆宁远对旁边道:“写下来,呈给陛下!”
因刘钦正在开封,路途不远,这份急递没过多久就送到了他的手上。
此时吴宗义已经进入关中,同关中仅剩的大将贺鲁齐对峙于渭南,要先消灭这一军,才能到长安城下,强攻起来,胜算不知剩下多少。
狄庆所说,要是真能实现,倒是诱人……可是打了夏国这么多年,如今贼酋落在手上,难道真要放了他不成?
刘钦心中砰砰狂跳,不止是为了生擒了敌方皇帝,更是为了陆宁远和狄志议出的条件。
陆宁远事先没和他打过招呼,但他先斩后奏的事情做得多了,刘钦已经习惯,不怎么太放在心上。现在占据他全部心神的,只有究竟要不要答应狄志。
答应他,长安风物或能得以保留,吴宗义、陆宁远的人马也不会白白折损在这座昔日的都城之下,代价却是要把到手的鸭子放飞,他如何甘心?
狄志的条件中没有提他自己,但放了狄庆,就不可能不放他。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元帅,是他夏国的两面大旗,难道要都放回草原么?
可是若不这样,激战之后,长安必定残破,就是日后还于旧都,也必定元气大伤。
举棋不定间,忽然,刘钦想起一个人来。就是这个无名之辈,在这一刻,改变了雍夏两国这一段历史的方向——
那是曾经被他抱在怀里喂下汤药、又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面,从同伴手中救下他性命的一个他至今不知道名字的葛逻禄士兵。
数日之后,圣旨发回,同意狄志所请。现在已经包围住狄庆的秦良弼立刻停止进攻,而狄志的诏书也发去贺鲁齐军中和长安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