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寻人启事 叶薇决定将三家分店的开业时……(第2/3页)

流言传开后,那些上次亏了钱,这次没买认购证的人心思活动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觉得几亿的认购证销量,参与抽签的公司得增加到上百家,这中签率才能勉强算得上高吧?

可参与抽签的待上市公司可能增加到上百家吗?

当然不可能。

虽然内地的公司都可以在沪交所上市,但上市不是公司说想就可以的。

首先,上市公司必须是股份制,所以国营企业想上市,必须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其次,就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效益不好,或者规模太小,也是很难通过审核的。

深市发展早,符合条件二的私营企业可能会多一些,但在内地,大多是私营企业规模并不大,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而国营企业中符合条件一的又不多,想要上市,需要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像信德电器,光进行股份制改造就忙活了几个月,如果要上市,准备资料再提交审核,一套流程下来又是几个月。

所以国营企业想要上市,准备期少说一年半载。

而上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筹集到更多资金,但如果上市后股票表现不好,可能反而拖累公司发展。

去年股市红火,也才上市了五十多家公司,今年股市这么不景气,准备上市的公司数量增加到上百家的可能性不大。

再说了,听相关部门的意思,今年总共只发售两批认购证。

如果今年有上百家公司准备上市,八月那一次抽签,参与的公司就不可能只有十二家。

常理来说,就算这次参与抽签的公司数量会多一些,能翻一倍就不错了。十二翻一倍也才二十四家公司,发行股票数量也一样,翻一倍也才四亿多,勉强跟认购证销量打平。

上次发行股票数量比认购证销量高几千万呢,中签率也离百分之一相差甚远,这次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两个数据打平,这中签率还能涨?

因此,虽然传出了流言,但认购证的价格并没有涨起来。

认购证的讨论度倒是很高,不少人又开始怀念去年发行的认购证,而机械厂大院里那些低价卖了认购证的,则对李菊萍以及投机者们开启了新一轮的日常辱骂。

就在这时候,《沪市晚报》的广告板块,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刚看到这则寻人启事的标题时,《沪市晚报》的很多读者心里都冒出了一个“?”,想这不是广告板块吗?怎么改登寻人启事了?

顺着寻人启事标题往下看,他们明白了。

这确实是一则寻人启事,但又不是一则单纯的寻人启事。

这则寻人启事中寻找的人,是一九九二年二月到三月,于沪交所附近自由市场、机械厂家属院门口等地方,向杨、王两兄弟售卖过股票认购证的人。

而他们寻人的目的,是去年他们因为收购认购证赚到第一桶金后,下海经商赚了一笔钱,后来又机缘巧合接手了一处楼盘。

发达以后,他们想起往事心中十分感激,所以决定拿出部分资金,回馈曾经卖过认购证给他们的客户。

即,去年卖给认购证给他们的人如有意向,可以携带身份资料,前往沪东XX路XX小区售楼部申请贷款买房,他们曾经卖出的认购证,可以按照每份五千的价格抵扣首付款。

落款,沪市明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所以说,这既是一则寻人启事,也是一则广告宣传。

甚至,宣传的含量更高,所以这则寻人启事被印在广告版面,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这一期的《沪市晚报》上市后,这则寻人启事也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度。

有人认为低价收认购证这件事做得挺不地道,这两个姓杨姓王的人倒是发了财,但那些低价卖他们认购证的人就惨了。

本来干了这种亏心事应该低调点,他们倒好,被他们坑了的人没有找他们算账,他们倒是上报纸寻人了。

寻人启事上说得好听,是想回馈曾经卖过认购证给他们客户,可你要是真想回馈对方,直接给现金多好,非要拐弯抹角搞什么抵扣首付款。

这不就是坑了人一次不够,想忽悠这些人买他们手里不好卖的房子,再坑他们一大笔钱吗?

黑心,太黑心了!

但也有人觉得,如果明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这两个人,不是真心想要回馈曾经卖认购证给他们的顾客,而只是打着蹭最近认购证热度的主意,想要买房,完全没必要按照每份认购证五千的价格给人抵扣首付款。

虽然有种说法是去年沪市发行的认购证,平均单份获利在五千左右。但实际上,除非特别会炒股,又或者卖认购证刚好卡在了涨价阶段,否则大多数人单份认购证盈利其实不到五千。

如果明浩房地产的人只想要名声,完全可以把抵扣价格定低一点,每份认购证抵扣两千五,甚至再低一点抵扣两千块,大家都不会觉得少。

抵扣五千,相当于认购证在他们手里转了一圈,他们一分不赚,又把钱还给卖认购证的那些人了。

甚至可能还要倒贴钱。

就算是亲生的兄弟姐妹,也做不到这程度啊!

什么?你说抵扣首付款和现金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现在沪市房价连年上涨,实在没钱,借钱把房子买到手,再转手卖出去,抵扣首付款不就能变成现金了?

说不定还能额外赚一笔房价上涨的钱。

何况去年守在各国营厂门口低价收购认购证的,不止明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这两个人,如果他们不是真心回馈客户,完全可以像其他投机者一样,赚到钱直接销声匿迹,这样一分钱不用出就算了,还不用挨骂,岂不更好?

人能站出来,还愿意给赔偿,知足吧!

因为持有两种意见的人,谁都难以说服对方,所以才一个晚上,这件事的讨论度就爆了。

……

叶薇是隔天吃早饭的时候,听旁边桌有人议论,才知道的这件事。

只是隔壁桌的人说得语焉不详,内容还有些颠三倒四,她越听越迷糊,只隐约听出和最新一期的《沪市晚报》有关。

于是吃完生煎包,出去后叶薇到对面报亭买了份昨天的《沪市晚报》,但直到她走到车前,也没有翻到相关内容。

虽然她现在已经很适应开车,同样的路,刚拿到车时她至少要开五四五十分钟,现在三十多分钟就能到。

但省出来的时间被她用来睡懒觉了,所以翻到两页没有看到想知道的信息,她就把报纸放到了一边。

直到轿车驶入校门口的停车位,叶薇才挎上背包,再拿上新买的报纸,边翻阅边往教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