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2/3页)
当然,还要多亏一个人。
司马懿盯着郑玄弟子的队伍,不难发觉,这当中有一人跑前跑后,好像与谁都能攀谈上两句,笑容可掬,言辞表现落落大方,真是一位出众的社交人才。
他状似无意地问了问,得知此人名为孙乾,出自北海。
虽说从他和其余弟子的表现来看,他平日里应当就是这样一位跟谁都聊得来的人,但司马懿还是忍不住在想,这位是不是早就跟孔融有些私怨了。
可不论是何种缘由,当他随着郑玄来到洛阳时,也就成了陛下急需的建设洛阳的大好人才。
“说起来,那个崔琰容貌出众,不输于卫伯觎多少。”马超没了担忧郑玄弟子会因孔融作乱的想法,此刻竟还有了闲情逸致,分析起这一众人等的长相,也一句话把司马懿从诸多朝堂竞争者到来的忧虑中拉了出来。
司马懿无语地往马超脸上了看了一眼,答道:“没事,你也不差。但别忘了,陛下选贤举能的标准。”
现在又不是那个察举孝廉还要看看是否符合容貌端正、并无损伤的时候了。陛下要的是务实!务实懂吗!
能为陛下做实事的,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又不是光看脸的。
马超:“……我只是点评,又没说羡慕他,你那么激动干什么?”
司马懿冷哼了一声:“提醒你这个都能以为孔融要被送去凉州的家伙,办事聪明一点!”
马超:“……”
他要是有这么聪明,还有那些文官什么事?
不过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像司马懿这太年轻的,就不如文和先生相处起来舒坦。
当然,幸好这话他只是这么想,却没说出来,否则这群新至洛阳的士人学子就会看到,负责迎接传旨的天子使者中,有人要当场打了起来。
他们看到的,只是洛阳的郊外,因已至盛夏时节,愈发草木青青,满目葱茏。
荷锄而过的农人唱着分不清调子的民谣,但大概听来,都是在期待着今年的秋收。
再往远处看,沟渠之间的流水,被一种造型别致的“翻车”引导至半山坡上,确保上方的小麦也能得到浇灌。
当他们向人问起的时候,才知道,这是早年间先帝身边的宦官亲信的发明,但刚制作出来时,只是用来喷洒道路的,直到陛下重回洛阳,才被用在了京郊农田中。
那长势茁壮的田地间,像是为这一众行人所惊动,奔出了一行为人所驯养的鸭子,扑腾着翅膀向着一个方向汇聚而去,到了一名头戴斗笠的男子跟前。
崔琰抬眼望去,就见对方急匆匆地压低了帽檐,仿佛避之不及一般,从众人的视线下逃离了开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途经,打扰到了对方的劳作。
但此刻,谁也没有多余的闲心去过问一个农人的去向。
孔融的囚车要遵照着陛下的宣旨,不必入朝觐见,直接转道南下,赶赴荆州,只剩那枚“指南针”的赤色箭头,继续指向着洛阳。
而他们这一行人,则继续赶赴帝都。
时隔半年之久,在途经这座曾经为大火所焚毁的城市时,他们好像已无法在这里看到面露绝望的百姓,看到坍圮的房屋前挣扎度日的庶民,只能看到往来奔走各有事情可做的男女老少,看到那新修的太学,就长在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上。
司马懿的一声惊呼,又忽然让这队伍中的嘈杂人声,在刹那间全部消失了。
“陛下!”
郑玄匆忙再度下车,就见太学门前,已摆开了一支简单的仪仗,而那道身着天子常服的身影,就站在一方华盖之下,望向了这一众人才云集的队伍。
正是,天子亲至!
在这一刻,谁还敢说,陛下只重那些为他夺回洛阳的将士,而有对士人打压之举?他分明只是厌憎那些德不配位的人而已。
郑玄人虽年迈,脚步却仍迈得又稳又快,赶到了刘秉的面前,也对上了一双温和中透着期待的,属于年轻帝王的眼睛。
“老朽何德何能,能令陛下……”
“郑公能来,就是莫大的好消息。”刘秉抢先开口,打断了他的话,也在握住郑玄双手之时,望向了他后方那些随时可以投身洛阳官场协理政务的士人学子。“我有郑公,何愁太学不成!”
这天下间的规矩,一向都是同类相吸。自招贤令发出后,他也终于要迎来第二批云集洛阳的人才了。
甚至可以说,当“名士”二字因孔融的缘故大大掉价的同时,“大儒”二字的含金量,对于一度遭遇火焚的洛阳来说依然不小,也像是为那些正欲入太学就读,成为朝廷官员预备役的人,喂下了一颗定心丸。
“真是青州的郑公?”
石韬本在建设太学东南角的一处院落,搬运着一批砖石,现在连忙把手在衣角擦了擦,又将身上沾灰的衣服连拍数下,仿佛衣着比先前体面了一些,这才看向了前来通知他的徐庶,眼中露出了几分期待。
“这还能有假,方才陛下都亲自来迎了。”
“陛下!”石韬猛地拔高了声音,一把抓住了徐庶的肩膀,“你见到陛下了?”
说到这个,徐庶就郁闷了:“……我到的时候,陛下已和郑公说完了话,摆驾回去了。”
不仅陛下走了,郑玄也因舟车劳顿,在司马懿的带领下去了太学附近的官舍落脚歇息,倒是他那些学生,还在将随行的典籍书卷陆续向太学的书库中搬运。
徐庶站在那里看了好一阵,先是遗憾自己的来迟,又随即在心中暗想,若他要成为陛下面前新一批的史官,应当如何记载这样的场面呢?又应该从谁的视角来写,才是陛下需要的人才?
直到想起来应当前来通知同伴,才忽然从那想法中抽身。
石韬显然是看出了徐庶的窘迫,连忙回道:“别想那么多了,郑公已至,太学必能群贤毕至,文教兴旺,咱们身居其中,何愁不能学业有成,走到陛下的面前!走,我们……”
“喂——”忽然从院墙之外的走道间,扬起了一个拉长的声音,“陛下有令,一月之后,太学募招新生!”
石韬和徐庶对视一眼,都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好消息定住了身形,随即,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份狂喜。
好,太好了。
或许陛下并不全是因为郑玄的到来,才做出了在一月之后正式宣告太学招生的决定,但总而言之,这一天终于到了,也来得恰到好处!
那关中纵然是有卢植、荀爽等大儒又如何,洛阳的典籍曾在大火中消失又如何?有陛下在,洛阳才是文人心向往之的圣地!
他们也真的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