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你们对先生做了什么?……(第2/2页)
平安一一应着,将荷包收好,又将孔子卷轴装进书箱随身携带,这才带着阿蛮、小福芦一起上学去。
……
晨光初照,唤醒了胡同里俨然的屋舍。
学堂里乱糟糟的,只有平安安安静静地坐着,和郑先生四目相对。
按照他以往的习惯,开学第一天多是不授课的,他需要了解学生们的天赋和秉性,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见大家都在忙,郑先生负着手踱着步在课堂里梭巡。
刘厦在写写算算,邓驰在埋头苦读,王实甫在苦思冥想……
郑秀才先走到刘厦背后,只见纸上俨然是一道算术题:“今有五头牛,两只羊,价值十两;五只羊,两头牛,价值八两,问牛和羊各值几何?”
平安听懂了,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问题。
“有了!”刘厦道:“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是七头牛和七头羊,那么一头牛和一只羊价值二两五钱七分,两头牛和两只羊价值五两一钱四分,由此可得,三头牛价值四两八钱六分,每头牛就是一两六钱二分,每只羊九钱五分。”
郑先生还没反应过来,平安已经在纸上迅速计算,得出一个数字,惊呼:“对!”
不算难题,可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有些难度,他前世也是为了卷附加题特意去学。
郑先生确定了,平安说对应该就是对的,他拍拍刘厦的肩膀,汗颜道:“算得不错。”
“多谢先生指点迷津。”
难得刘厦算术好,情商还高,可郑先生实在有些崩溃,他真的只是路过……
叹一口气,又负着手去邓驰身后,邓驰在读《道德经》,这个他读过,大多名句耳熟能详,便问他:“可有疑惑?”
邓驰一脸严肃地说:“我不认可王文公的断句。”
郑先生迎面骨磕到了桌子腿,忍着疼拍拍他的肩膀:“那你再好好想想罢。”
活到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见有人敢说王安石的断句不对。
平安一脸好奇地凑上去:“哪里不对?”
两人便凑头讨论起来。
郑先生默默走到王实甫背后,他在研究今年最难的一道元宵灯迷:“两物并坐,直到二更三鼓,一畏猫儿一畏虎。”
有人说:“鱼怕猫,羊怕虎,应该是个‘鲜’字。”
郑先生这次听懂了,就是“鲜”字!
“非也非也,”有人反驳,“二更为亥时,三鼓是子时,子鼠畏猫,亥猪畏虎,应当是个‘孩’字。”
郑先生:……
夕阳西斜,郑先生终于熬到了散学时间,陈琰散衙后亲自来接平安。
这些孩子再神,也不过七八岁贪玩的年纪,朝陈琰打了个招呼便四散跑远,陈琰嘱咐他们快回家去,不要乱跑,也不知听进去几个字。
看平安活力满满样子,一看就没学经史文章。
再看郑先生,整个人像个雕塑,坐在大案后发呆。
只听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我本寻常木,并非栋梁材;愿入空门去,削形做磬台。”
陈琰心里一咯噔,他以为郑先生想辞馆,谁知人家连皈依的心都有了。
他小声问平安:“你们对先生做了什么?”
平安摇摇头,没有啊,都在学堂里好好坐着,也没人顶撞先生……当然,也没人搭理先生。
郑先生摇头道:“无关他们的事,实在是学生才疏学浅,教不了这么多的神童啊。”
“这些孩子里,有精于算数的,有善于骑射的,有长于记忆的,还有擅长做饭的……”
陈琰:??
陈琰听明白了,这些个“问题儿童”其实没有问题,只是过于聪明,又爱好广泛,被大人们引为不务正业罢了,久而久之,逆反之心严重,就愈发不往“正业”上走。
“郑先生没看出来吗?他们联合起来给你下马威呢。”陈琰道:“你才是他们的先生,管他善于什么,进了这个学堂,学什么只由你说了算。”
怎么可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