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你为什么把圣人像带在……(第2/2页)

逛到申时末刻,外头跑进穿白色直裰的小少年,显然是刚散学的样子,到处找他祖父。

“乖孙,你是怎么进来的?”陈老爷惊讶道。

“门房大爷认识我。”陈平安走到哪里都有熟人。

他不顾跑得一头汗,接过书吏手中的纸张,主动帮忙记录贡院各处设施的损坏情况。他被二师祖练出来了,先不说字写得好不好,速度是有了,跟在祖父身后刷刷刷地详细记录,恨不能一字不落的写下来。

两个老吏面面相觑,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给所正大人写什么传习语录……

一直转到十八间考房,找到自己坐过的那把椅子,一推三晃,马上就要散架了。

老吏“咦”了一声:“我插在榫眼儿里那根铁销呢?”

平安从袖子里拿出来:“是不是这根?”

“好像是。”老吏道。

“被我拔出来了。”平安道:“您还记得在哪里捡到这个东西的吗?”

老吏不假思索道:“在龙门旁边的配房。”

“呀,您老记性真好。”平安笑道。

“好什么呀。”老吏摆手笑道:“小人一直住在那个配房,这根铁销是今年刚找到的,床睡塌了,小人修床,就在床板夹缝里,也不知是什么东西,随手拿来修椅子了。”

“这配房平时只有您一个人住吗?”平安问。

“是啊。”老吏道:“但考试期间除外,要腾地方给龙门官休息,我们都是搬到后面的吏廨去……有什么打紧吗?”

“不打紧,”平安道:“这是家父多年前丢失的一件小东西,阴差阳错地找到了,幸好您没有随手丢掉。”

老吏笑道:“打小家里苦,习惯了,什么都舍不得扔。”

小小的插曲过后,大伙继续盘点,平安继续记录。

因为平安记录太过详细,他们一直忙到天色擦黑,老吏们被祖孙俩溜得腿都细了,才堪堪算盘点完毕。

临走前,陈老爷令老吏在每张记录上签字画押,就算手续齐全,可以开始动工了。

老吏在心里松了口气,接过阿祥递上的笔墨,一页一页地开始签字。

他本就老眼昏花,又疲惫不堪,起先还囫囵吞枣地扫一遍,签到后来索性看也不看,须臾间签完了一沓——总算结束了。

回去的路上,陈老爷舒舒服服地靠在车壁上,喝着路边买来的酸梅汤:“乖孙,你今天这是哪一出啊?”

平安从那沓清单里抽出一页,就着防火灯笼微黄的光,在陈老爷眼前晃晃——是口供,老吏的口供。

“哟。”陈老爷道:“你找到当年诬陷你爹的凶手了?”

“当然……没有了。”平安一个大喘气,笑道:“但我可以给锦衣卫提供一点线索。”

“哦——”陈老爷有些担心地说:“那两个老吏签了这份口供,会不会遭到报复?”

平安觉得很有道理……得想办法给他们换个安全些的衙门。

……

霭霭停云拥着一轮圆月,不知不觉,八月近半。

还有三天才是中秋,京城已经笼罩在一片节日的欢庆气氛中,学堂里又开始人心浮动,平安也不例外,陈琰每天拿朝中八卦吊着平安的胃口,他才能按时按量把功课做完。

今天的八卦是一则好消息,晋州巡按郑行远任期已满,这几日就要回京述职了!

自他们去年年底离开晋州,小郑先生协助巡抚顾宪对晋州各地文官也进行了全面考察,单是弹劾的奏章就写了七八十份。

眼下有两个空缺待补,一是户部清吏司员外郎,二是齐州按察司佥事,留在京中是从五品,外放就是正五品,无论怎样选择,都可以说是超擢了,不过对于郑行远提着脑袋立下的功劳,这样的提拔也不为过。

平安还挺好奇小郑先生会怎么选,所以中秋当天带着小伙伴们去码头接人。

甜水胡同学堂的孩子们再次聚齐,簇拥着小郑先生叽里呱啦聊了一路。

结果小郑先生回京第一件事不是选官职,也不是拜上司,而是趁着自己仍是御史身份,先参了徐阁老一本。

叆叇乃是依照个人目力精心磨制,既已订契为凭,当循商贾之道,银货两讫,怎能拖欠不付,负匠人晨昏之功?人无信则不立,官无信则失本,他希望徐阁老信守承诺,及时支付陈平安白银五十两!

这道奏本一上,从通政司到六科,再送到内阁,最后到了皇帝手中,满朝文武都惊呆了——你竟然是这样的徐阁老?!

皇帝虽不至于人前下他的面子,还是在次日垂询之后点了一句:“徐卿家中可有困难?”

徐谟蹭一下额头的汗道:“虽非丰裕,三餐无忧。”

皇帝只是微微颔首,不再说话。

徐谟转头就将五十两汇票交给平安,平安将叆叇给了他,钱货两讫。

徐谟又对他解释:“老夫本想跟你开个玩笑,你这孩子怎么还认真上了……”

“阁老,虽然师长们经常逗我,我也没较过真,但开玩笑总要两个人都觉得好笑才行。”平安叹一口气,垫着脚拍拍他的肩膀,故作深沉道:“很多事,您有朝一日会明白的。”

言罢转身,朝着大门口迈了几个四方步,撒腿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