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只要我够快,麻烦就追……(第2/2页)

“不知道。”邓驰道:“再把它的句尾连起来试试。”

“实发不足半数。”平安咕哝道:“什么跟什么……”

“王师傅来了!”有人小声喊道。

平安迅速将文章撕成很小的碎片,丢进纸篓里。

到了傍晚,他将新发现告诉了小师兄。

纪莘如醍醐灌顶,再次拿出那份奏疏,一字一句地拼凑,用蝇头小楷写在空白的稿纸上,他还发现,有些字句不通顺之处,多为数字的谐音字,如将“久”、“纠”做“九”,“夷”、“以”改做“一”,便又通顺了。

两人熬了一夜,终于从六千多字的超长奏疏中,找出了藏在字缝里的秘密。

“岁额三十万引,实发不足半数,万通桑海分号,兴化四十二年。”

“九一,登,十条四百料,利两万,日本。”

“九廿一,石,七条四百料,利一万四,日本。”

“十五,登,十条五百料,利两万四,吕宋。”

……

“小师兄,这是什么意思?”平安问,

纪莘道:“我查过齐州的地方志,齐州沿海有数十个港口,‘登、石’等字都能对应港口的名字,‘料’是衡量船只大小之用,一料相当于一斛,折合粮米一石,所以这些文字,应该是万通号桑洲府分号泄露出来的交易流水,兴化二十四年船只出海的数量和承载量、收款金额,以及货物流向。”

平安道:“可是,朝廷禁海已经很多年了,寸板不许下海呀。”

他话音未落,先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满脑子只有两个字——走私。

原来这份指天骂地的奏疏,是揭露齐州沿海官商勾结贩卖私盐出海的账目,虽然只有三个月,但这冰山一角的背后,是一个走私官盐的巨大利益网,只要官府拿着这份账目去万通号调查,很容易就能抓出这些巨款的幕后收款人。

“我生父当年一定是意外得到了这份账目,当地帮派势力便将我绑走作为威胁,要他同流合污,但他并未屈从,找寻数月只找到一件血衣,便知道对方不打算放过我们全家了,毕竟看过这份账目的人,很容易就能记下来,要想销毁证据只有灭口。我生父便写下这份奏疏,将账目的秘密藏匿其中,锦衣卫去齐州带走了他们,反倒因此保全了性命。”

平安暗自唏嘘,奏疏原本任何人都不能销毁,这是祖制。凌大人用发配充军的代价,保住自己和妻子的性命,并将一份加密诉状永远钉在了通政司档案之中,只待有朝一日,君王贤德,吏治清明,这份罪证得以重见天日。

“这是一个大麻烦。”纪莘将账目卷成一个小卷,用竹筒装好,火漆封边,对平安说:“这份奏疏被我借出来调阅,一定已经被人盯上了,我们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别人也不傻。”

“那怎么办?”平安问。

“叩阍。只要我够快,麻烦就追不上我。”纪莘道。

所谓叩阍,就是陈琰所说的第二个方法,用特殊途径直接向陛下面陈诉状,但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越诉者笞五十,对于纪莘这样的小身板,也实在有些重了。

“没必要吧,我可以帮你……”平安道。

“不行。”纪莘道:“我得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事儿闹大,闹得人尽皆知,闹得谁也遮盖不住。越快,我父母就越安全。”

平安满目惊讶地看着他。

“听话,回去收拾一下,该去上学了。”纪莘道。

……

博兼堂,陈敬时正在为他们讲《春秋》,忽听承天门的方向传来阵阵急促而沉闷的鼓声,一声紧似一声,惊飞了门庭的鸟雀,整个宫城为之震动。

孩子们开始交头接耳。

“什么声音?”

“是登闻鼓,有人敲登闻鼓!”

平安站起来,对陈敬时说:“师傅,我想去解手。”

陈敬时道:“去吧。”

平安跑出门去。

珉王也站起来:“我也要去。”

“……”陈敬时道:“他要解手您也要解手?”

“是啊,这种感觉会传染。”

陈敬时:“……”

珉王只当他默许了,跟在平安身后跑出去了。

丁公公带着几个太监追上他们:“殿下,殿下,您二位这是去哪儿啊。”

“登闻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