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我们做成了软管!(第2/2页)
“最近新搭起来的。”那脚夫很敷衍地答道。
眼看快到饭点,平安叫冬青去旁边的烧饼铺,买了一沓咸烧饼,热腾腾地直接用小藤筐端过来,请桌上的几个大叔吃烧饼,还配了一碗酱菜。
几人乐开了花,七嘴八舌地开始分享八卦:“小公子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少爷,不常在街上溜达。这里原本是宴月楼的大院子,宴月楼你听说过吧?”
平安故作懵懂地摇摇头。
“就是京城最贵的青楼!”那人神神秘秘地说:“后来听说是拐卖人口,被官府查封了,连地带房充缴了国库,挂牌变卖了三个多月,愣是无人敢买,最后由宫里接手,充作皇店了,紧接着就拆了牌楼搭茶棚,给街上干活的百姓乘凉歇脚,有粗茶凉茶供应,一个大子儿随便喝。”
平安笑道:“这是好事啊。”
“当然是好事了。”另一个脚夫小道:“这不,后面的主楼都要拆掉,盖几排大瓦房,把慈幼局和养济院搬过来,放在一起。”
所谓慈幼局和养济院,是本朝救助孤幼和孤老的官办公益机构,将二者放在一起,让手脚还算灵便的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可以节约人手,收容更多贫苦无依的老幼病残。
这件事平安听太子提过一嘴,是淑妃娘娘在推动,但今日亲眼看见,还是心生感动。
天色不早了,冬青拿着购物清单对了一遍,还有很多要买的东西,去晚了商铺打烊,便催促平安该走了。
笔墨纸砚、字圈烛台家里不缺,还要买门帘和号顶,这个季节不但蚊虫肆虐,还动辄大雨滂沱,若是没有遮挡,不是人被蚊子抬走,就是试卷被雨水打湿,成绩直接作废。
经过一家木材店,平安还顺路购买了一些材料,并去顾家把顾金生偷回家去。
他画了一张简图,让金生帮他在考箱下方装两个轮子,上方装一个拉手,不然进场排队时不能带书童,他要一个人扛着二三十斤的考箱等待搜捡,胳膊都累脱力了,还怎么答题?
两人在院子里叮叮当当到傍晚,吃过晚饭又继续开工,一直忙到入夜。
金生很贴心的帮他改成了可伸缩拉杆,并在考箱顶端绑了个坐垫,等待点名时可以坐下来休息,节省体力。
平安拖着考箱在院子里走了几圈,连声夸赞他手艺好。
陈琰从书房出来看,疑惑地问:“这是什么?”
平安道:“这是可以拉着走的考箱,我给他取名叫拉杆箱。”
陈琰心里暗叹,这孩子为了偷懒,可是一天比一天勤快了。
正在这时,影壁后想起“咚咚咚”地敲门声,声音急促,显得特别冒失,因此门房的小厮骂骂咧咧地去开门。
“姑娘,你找谁啊?”
“我找小陈大人陈平安!”门外响起一个有些沙哑的女声。
平安一脸迷惑,怎么会有女子来找他呢?
“去看看吧,”陈琰道,“怕是真有急事。”
平安扔下考箱绕过影壁,就着房檐下的灯笼,将将看清来人的脸:“小宛姐姐?”
那女子是宴月楼的艺妓之一,阿蛮带到滇州去做小吏的殷小宛,手里抱着个木匣,似乎赶了很久的路,满身风尘,她的身后还跟着几名骑马的泗水府衙的官差。
平安第一反应是阿蛮出了什么事,赶紧将大家让进家里说话,叫人上茶。
殷小宛见到平安,终于松了一口气,她连水也顾不上喝,就迫切地对平安说:“我们大人在泗水的一个县里,发现当地村民喜穿一种雨衣,用榕树汁、松脂、蜂蜜,经过硫磺米酒烘烤加工,用拉丝的树胶和苎麻织成布,比蓑衣还要防水。”
她说的“大人”是阿蛮。
平安却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雨衣他似乎有一件,是小时候淑妃娘娘送的,后来小了穿不下,不知被收去了哪里。
殷小宛接着道:“我们大人想着,做成雨衣能防水,做成管子也能防水,便找了几个工匠,将融化的树胶倒进模具,塞入芯棒,果真做成细长的软管,小陈大人,我们做成了软管!”
她说着,递上手里一直抱着的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