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第2/2页)
说来可笑,这河间王,还是不少儒生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呢。
河间王是栗姬之子,酷爱儒学,爱好藏书,有不少儒生学者,都投奔河间王,他都礼重有加。
刘彻明面上尊儒,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根本目的是为了集权统治,把儒学当成手段。
但河间王刘德不同,他是真正地尊奉儒学,向往先哲往圣的太平盛世,追求仁义大道。
也因此,后世有不少儒生觉得刘德比刘彻更适合当皇帝,比如司马光、朱熹等人就曾经畅想过,若汉景帝不取刘彻,而是以刘德为太子,那么礼乐制度一定会在汉朝复兴,国家可省去祭祀求仙之费,刘德一定不会大肆兴兵,百姓也可免除战争劳役之苦。
这就有点太偏激了,李盛就很为铲屎官不平,求仙祭祀他没什么可分辩的,刘彻在这方面就是个纯傻瓜,无条件被骗的那种;
但是所谓“战争劳役之苦”,难道是不打仗不建工,国家就能兴盛吗?所谓的“天下太平”,不过是以边民百姓的血泪作牺牲罢了。
在匈奴控弦之士三十万,强敌列边,危机四伏的西汉时期,不说谋国强兵,却一心追求圣贤大道?
对于这些无脑吹捧仁义大道,妄想退一步就和平安顺的人,李盛只想把他们扔到边境六郡,让他们感受一下被匈奴时常劫掠日夜不安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