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第2/2页)

但是韩王糊涂啊,他一听说楚国要来救兵,当时就高兴起来,还派人去秦国召回公仲。

要是楚国帮着打退了秦军,就不用舍去一座城了!

公仲当时就觉得不好,秦军是兵临城下的威胁,楚国只是摇旗呐喊作势派兵,怎能以楚王之虚言,而拒强秦之盛兵呢?

但是韩王执意如此,他也无法。

韩王于是单方面对秦国毁约,转头打算去和楚国联合抗秦了,即后世所称“朝秦暮楚”。

秦王当即大怒:你敢耍我?!!!

于是当即发兵猛攻韩国,韩国打败,割让土地,还被迫把太子仓送入秦国做质子。

之前信誓旦旦的好大哥楚国呢?人家一个救兵都没来。

这场大战后,韩国就已经大受打击,从此开始了对秦国割地求和做小弟的日子。

但是韩国那会儿还有点心气儿,有时候找准机会,也想咸鱼翻翻身。

九年后,秦国和韩国又有了争端,韩魏两国联合抗秦,在韩国伊阙对战秦军,但是吧,韩魏这两国都不想担任主攻,总是相互观望。

战场上打得就是士气,这边畏畏缩缩,秦军领兵的是白起,他可不客气,这一仗,韩魏联军战死二十四万人。

除了长平之战的四十万,这是战国时代战争死亡人数排名第二的大型战役。

韩国自此一蹶不振。

而战事结束后,韩魏两国还互相推诿,两方也由此结仇。

这样说起来,韩国和楚国有旧怨,与魏国也有不愉快,自己实力也不够看,就算主张联军,都拉不起队伍来。

这样的境况下,韩国还一味地苟且偷安,不想着变法图强,只是粉饰太平,那么,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咎由自取了。

李斯去见了韩非。

得知韩国割让南阳,韩非心下一叹,痛苦地闭上眼睛,又是这样。

他心底深处,其实也知道,就算秦国不先攻打韩国,只怕将来也保不住王室宗庙,但是,理智上的认知是一回事,直面这种结局,看着母国一日日凋亡萎缩,他的痛苦不会减轻半分。

“你何必这样自苦呢?”李斯不明白,天下大势不可违逆,韩王安软弱无能,韩非却认不清现实,总是对母国抱有希望。

他当年在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不是颇有见解吗?

或许是因为,韩非毕竟是韩国王室的公子?

李斯自己就对故地毫无留恋,他心中只想着秦王的霸业得成。

“你走吧,我不想见人。”韩非声音嘶哑,眼睛里带着血色。

他望向李斯离去的背影,苦笑一声捂住眼睛,泪水从指间滑落,呵,多么讽刺。

最欣赏他学术思想的,是韩国注定的敌国君主;而与他针锋相对的,是昔年同拜一师的同门知己。

他为韩国,在秦宫树敌无数,宁可舍去自己性命;两军阵前,韩王却是不战而降,拱手献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