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2/2页)
如果真发现了问题,他及时报上去,该查查,该斩的斩,该贬的贬……就都跟他没关系了。
徐尚书,是个老成谨慎的人呐,你看,即便做到了一部尚书,仍旧能拿着笔杆子跟个书吏一般仔细记录这粮仓的一切,负责又细心,看着一点官威都没有。
混在这些底层官吏中,他要是不自己说,谁知道他居然是尚书大人呢?
德亨对徐尚书十分佩服,道:“朝廷有尚书大人这等担当作为的务实官员,实乃我朝之幸,皇上之幸啊。”
徐潮笑了笑,对德亨的恭维不以为意。
德亨却是从他的这一个笑中,品出了一些“非我同类”的意味,不知道是不是他想多了。
不过徐潮是汉官嘛,一些耿介清廉的汉官对满洲王公勋贵们看不惯又不敢说的形状是常态,这也是满汉之间的巨大鸿沟,徐潮能做到尚书位子,就不是那等愣头青,但他没被同化,说明他一些坚持还是有的。
德亨倒是没觉着冒犯,他就是觉着挺有趣的。
他还是头一次和这个时代的汉人官员走的这样近呢,这感觉,怪新鲜的。
徐潮和德亨说话的功夫,巴音已经带着手底下的兵勇们几十号人推车牵骡子的来了,徐潮看着胡同里面还未走出的人和车,一时间没控制住面部表情,唇角抽搐了一下。
偏让德亨给瞧见了,德亨不由问道:“徐尚书,这些人可还够吗?若是不够,我再去镶白旗叫些人来帮忙?”
徐潮忙道:“够了,够了,这些尽够用了。”
因为有他的人在,所以,德亨就多留了些时候,徐潮陪着,两人继续说话。
因为才送走了福顺等一行人,所以德亨就问道:“听说粤海关每年征收的税务当中,有七八成都归入户部支用,想来尚书大人对海关每年的关税十分了解,相比于以往,这两年的关税是升了还是降了?”
自康熙二十二年,清朝□□之后,在康熙二十三年和二十四年,朝廷开放海禁,先后设立了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个海关,地点分别在广州、泉州(厦门)、宁波、松江(上海)。
其中以广州的粤海关最为繁荣也最为重要。
徐潮不妨德亨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来,说实话,这有些交浅言深了。
德亨只是一个无差事的闲散国公,他打听这些朝中之事,目的为何?
这由不得老于世故的徐潮多想。
德亨一看徐潮这侧目的表情,就失笑道:“就是随口问问,您也知道,我大舅才离京去雷州上任,不免就多问了些,若是不方便,尚书大人不用回我就是。”
徐潮笑道:“关税历年税额乃是朝廷机密,恕老夫不能回国公爷了。”
德亨十分理解,连声道:“无妨,无妨。”
不过,徐潮话头一转,笑谈道:“若是国公爷日后入了户部任职,户部文书密档,就会任由国公爷翻看了。”
德亨哈哈笑道:“离我能当差还得十多年呢,尚书大人说笑了。”
徐潮也笑道:“德公爷少年英才,老夫也是听闻过的,皇上怎会让您这样的宗亲遗于乡野,说不得很快您就能为皇上当差了。”
徐潮并不是在说客套话,清朝廷优容宗亲乃是写入大清会典中的。
像是十二到十四岁的满蒙少年,已经算成人了,可以正经谋一个差事做了。
德亨今年十周岁,虚岁十一,以他的个头好身量,说十二三也是有人信的,徐潮并不知道德亨的具体生人年岁,所以,他说德亨很快就能为康熙帝当差做事,是按照常理,说的大实话。
德亨却是道:“我还在读书呢,当差的事不急,不急。”
德亨也是真心的觉着自己年纪还小,还没有开始做入朝为官的准备的。
你让个十来岁小学还没毕业或者才毕业的小学生去做国家公务员,他能做什么呢?
哦,德亨忘了,给康熙帝站大门倒是可以的。
正在德亨七想八想的时候,粮仓内起了喧哗。
徐潮眉头一皱,连忙走进粮仓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德亨也好奇的跟上去。
德亨以为是发生了一些争吵之类的小事,结果,是件大事儿。
巴音等在豆仓的内部,发现了掺杂了大量沙土的豆料,充当好豆混入其中。
徐潮面色冷凝,下令道:“满汉两文书留下,务必将这些鱼目混珠之豆全都清点出来,记录在册,其他人等随我去清点米仓和谷仓……”
德亨看着自己的人心下一突,叫住徐潮道:“徐尚书,发生了如此大的意外,您是不是应该着人回户部叫更多的人来清点剩下的粮仓?我的人许还有其他事情,不能留下帮忙了。”
巴音还欲兴冲冲的去检查其他粮仓呢,听到德亨这话,先是一愣,后是恍然大悟:“好你个徐某人,你这是拿我们领主当棒槌使了啊!”
德亨扶额,这个巴音,说话可够莽的,不过他这话,也是话糙理不糙。
现在德亨,可不就成了徐潮手里的棒槌了吗?
德亨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徐潮就是故意叫住他的,说什么人手不够,也是在看到他后临时想出来的借口。
徐潮一定是提前发现了什么不对,他一个尚书,才会亲自带人来清点这些粮仓,正在忧心忡忡的时候,啪的一下,德亨从天而降,可不就有了现成的棒槌做武器了吗?
主动进攻就是最有利的防守,啊,老祖宗的智慧被徐潮灵机一动拿来给用了。
德亨心里好恨!
徐潮面上有尴尬之色一闪而过?
怎么可能!
他可是宦海沉浮三十多年的老臣,怎么可能一被人说破胸中打算就尴尬的人?
他只是大义凛然的道:“德公爷也认为自己是个棒槌吗?老夫可不这样认为。”
德亨:……
黑心老鬼,我信你个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