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2/2页)

所有的皇子都起身下移一个座位坐下,胤祄在后排,早就带着德亨移到下一个位子去了,无声舒了一口长气,对跟他坐一起眨眼睛,意思是吓死个人了。

德亨也无声叹气,要说这些皇子们,也就康熙帝这个做老父亲的能治的住他们了,唉。

人已经落座了忽视了德亨坐在了胤祄身侧康熙帝继续刚才的话题,对陈廷敬道:“《永乐大典》乃前明之典,如何适用于我朝。”

在德亨和胤禛来之前,康熙帝正在和这些王公、部院大臣们在喝茶吃点心闲话是否要重印《永乐大典》之事。

作为汉臣,陈廷敬当然愿意《永乐大典》问世,但作为康熙朝的臣子,他又不能以死明鉴前朝之典,所以,刚才,康熙帝问的时候,就只是提了一下,需重印,以彰显国朝文治。

康熙帝能有此说,也在他意料之内,所以,他回道:“皇上功高至伟,堪比汉武唐宗,如今国朝富庶,百姓归心,何不在大典之上,再添新章,以表我皇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伟志。”

“说得好!”德亨大声赞扬,大力鼓掌起来,惹的所有人都去看他。

德亨起身,对康熙帝激动又不失恭敬道:“皇上,这才是老成之言。既有我新朝开阔无边的宏大气势,更有皇上厚德载物之宽广胸怀……”

“咳哼。”前面的胤禛掩唇轻咳。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你连老九都比不上了。

德亨顿时歇了吹嘘的意思,挠挠后脑勺,道:“总之,臣附议。”

康熙帝拿手指头点点他,恨铁不成钢道:“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坐下。”

德亨:“是,皇上。”乖乖坐下。

胤祄拉拉他袖子,掩唇在他耳边道:“你刚才声音太大了。”都震到他耳朵了。

德亨跟他咬耳朵:“对不起。”

“咳咳。”坐两人前面的胤祹轻咳一声,提醒两人声音太大了。毕竟地方小,一丁点声音都显的很大。

康熙帝问其他人:“你们怎么看?”

众人只相互对视,并无开口之意。

康熙帝笑道:“只是闲话而已,何不畅所欲言?李光地,你先说。”

李光地先起身拱了拱手,以做臣礼,康熙帝压压手,让他坐下说,李光地坐下,才道:“皇上,臣附议德国公方才之语……”见德亨在对面,从胤祹和胤礻我脑袋间隙里跟他作揖,就赶忙回了一个揖,继续道:“陈公所言,实乃谋心保皇之良策,只是,臣另有一言,可做补充。”

康熙帝感兴趣道:“快快说来。”

李光地:“刊印名目不能再叫《永乐大典》,需改换我朝名目才可,届时,还要请皇上赐名。”

康熙帝抚掌笑道:“此亦为老成之言矣。”

李光地起身再躬腰一礼,谢皇上夸奖。

坐下时,状似无意的和坐他上首的陈廷敬对视一眼,又自然的转开眼睛。

不管以何名目,所有的退让,都是让这部尘封的大典成功问世,不仅要问世,还要郑重其事、轰轰烈烈的问世。

为此,他不介意为新朝书褒赞之语、拍马屁之言,将当朝皇帝拍舒服喽。

康熙帝再问道:“其他人呢?”

揆叙道:“皇上,臣有不同看法。”

康熙帝道:“快说。”

揆叙道:“《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朝,里面不乏赞扬前明之言辞,至我朝,如何能原封不动的直接刊印。臣建议,组织翰林院学官,重新编纂新典,此大典,方可为我皇所用。”

康熙帝眼睛大亮,笑道:“爱卿此言,甚好,甚妙……”

德亨心下一沉,看着揆叙的目光都快凝化成刀子了。

揆叙后背一凉,奇怪四望,并未觉有意,便不在意了。

接下来,康熙帝又问了几个老臣的意见,除了揆叙,其他都是泛泛附议之言,算是给《永乐大典》的问世铺垫了一个基调。

可以刊印,但必须符合康熙朝的意识形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