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第2/2页)

他是皇帝,还是长辈,跟个小孩子计较什么呀,小孩子不学好,都是老四没教好。

他要是生气,去罚胤禛就行了,他是不会罚德亨的。

这也是胤禛从盛京急速赶回来,一听到“德亨”二字就犯紧张的最大原因。

家里小子闯祸了,他这个做阿玛的,得负主责、甚至是全责啊,他能不紧张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海运这件事,德亨是始作俑者,是首倡者,但到最后,很可能跟之前一样,会有人去做,但主事人,不会是他。

他今年也只有十四岁,能做什么啊。

你不是爱掺和修书的事儿吗,去兴庆苑和那群老头儿们修书去吧,看那群老头儿怎么“之乎者也”的教你做人。

兴庆苑就是康熙帝特地划出来,给徐元正他们修大典用的。《永乐大典》就摆在兴庆苑正殿,供人翻阅、借鉴。

但对德亨来说,眼前修大典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海运,康熙帝坚持拿到朝堂上去议,那就议吧,看你一年半载的能议出个什么来。

所以,在胤禛和王公们、朝臣们辩论的嘴皮子都磨薄了一层时候,德亨正在和陈廷敬商议怎么给新大典编目录。

《永乐大典》的目录,德亨不做评价,中国的典籍编纂自有其独到之处,但能不能更精进一些、更简单一些、更便于查阅寻找呢?

康熙帝找陈廷敬问过一次对海运的看法,陈廷敬没表达任何说法。他跟康熙帝请求,他自觉没几年好活了,他想将最后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这部新大典。还请皇上成全。

康熙帝无法,只好成全了他。

德亨请旨,专门在兴庆苑内留出一个房间来,布置成陈廷敬的起居房,又让御医定时来给他看诊,陈廷敬就这么住在了兴庆苑内。

如果不是徐潮回乡了,德亨一定会将徐潮给拉进来一起修大典。

说到编目录,又想起文华殿内那好几书架的废纸一样的杂书,德亨便顺嘴说了修建国家图书馆的提议。

德亨只是顺嘴一提,陈廷敬却是沉默畅想良久,最后才深深叹息,捶着自己的胸口遗憾万分道:“恨不能多活十年啊!”

德亨给他吓了一跳,忙给他拍背顺气道:“您别激动嘛,您才七十多,好好养着,活到八十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陈廷敬摇头,无奈道:“老夫身子骨儿什么样,老夫自己心里知道,难,难啊。”

德亨挠挠头皮,看了眼正殿方向,问他:“那您舍得那一屋子的书?里面还有好多孤本您都没看过吧?”

德亨这样一说,陈廷敬顿时就忘了“风烛残年”的事情了,忙道:“还有十多本听都没听说过的呢,被李光地那老家伙先借走了,哎哟那老家伙,不会是想手抄一本,才借了这么久都没还回来吧?不行,我得去问问他去。”

德亨真对这些爱书如命的大儒们没法子,只得派个人去替他问问李光地,借的书什么时候还回来,陈廷敬不能走,新目录他们还没商议出个结果出来呢。

徐元正那边更忙,他得根据德亨提出来的要求,筛选参与编书的人手,筹备修书班子:不爱惜书本的不能要,咋咋呼呼不讲卫生的不能要,不服从管教的不能要……

类似这种莫名其妙的要求多着呢。

德亨每天忙的脚不沾地,完全将大选的事情抛之脑后。

等大选都结束了,他才知道,各家格格花落谁家。

没有意外的,德亨亲近的人当中,胤禛得了一个格格,弘晖得了一个格格,德隆得了一个福晋和一个格格,衍潢得了一个格格,阿尔松阿得了一个觉罗格格做嫡福晋……

胤禛的这位格格,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

当然,其他皇阿哥也被康熙帝指了一个或者两个格格入府,包括被圈禁的胤禔和被废太子位现在的光头二阿哥胤礽。

康熙帝给儿子们指格格的目的很简单,一是为爱新觉罗家开枝散叶,二是分化、拉拢八旗势力。

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满洲、汉军世家,他们家中的女儿,不是入了康熙帝的后宫,就是入了诸皇阿哥的府邸。

年氏是镶白旗汉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诸王时,康熙帝趁机就对八旗再做调动和划分,将年氏所在佐领,分到了胤禛府下。

理所当然的,为了帮助儿子进一步掌控这些旗下势力,康熙帝将年氏指给胤禛做格格。

与年氏一样遭遇的女孩儿还有好几个,都入了胤祉等皇阿哥府上,在此不做细说。

只说让德亨意外的。

让德亨意外的是,弘晖和德隆一样,不仅得了一个格格,康熙帝还给他指了嫡福晋。

德隆康熙三十三年生人,今年已经十八岁,到了娶妻的年纪了,此次大选,一定会有一个是他的嫡福晋,这是大家的共识。

康熙帝又给他指了一个格格,是因为大婚礼仪繁琐,就算流程走的再快,一两年内,德隆都不一定能娶上媳妇。

所以,康熙帝贴心的又给他指一个格格,不用大婚,直接抬进府里,可以立即洞房。若是想操办的话,也可,人指给你就是你的了,都随你意。

但弘晖不需要啊。

虽然准嫡福晋年纪比他小一岁,但弘晖也才十五岁,他完全可以等着和准福晋大婚,不需要格格。

但康熙帝就是指了,只能说,康熙帝特别喜欢这个皇孙,不愿意让这个孙儿受委屈吧。

另一个让德亨意外的是,弘晖的嫡福晋,就是阿尔松阿跟德亨说的侄女儿,阿灵阿的嫡长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