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第2/4页)
最后,作为领主,德亨要在此收税。
没有田税,没有人头税,没有火耗税,没有任何一种多余的杂税,只有船税。
在虾夷岛任何一处停靠的船只,包括渔船,都要交税。
渔船的话,你打两条鱼,意思意思收你一只虾,若是载货买卖的话,那就要正经交税了。
来收一次,走收一次,十税三,十分黑,但值得。
因为在虾夷岛,是真的能交易到别处交易不到的稀罕货。
对了,若是载着粮食来的船只,有免税政策哟,欢迎任何一方势力的粮船在此停靠,与虾夷岛交易。
目前来说,德亨的主要心思还是在北方即将崛起的巨鳄俄罗斯上,虾夷岛先任其发展,过上两年看看势头再说。
但也并不是说不重要了。
占住虾夷岛有三个作用,一个是作为庙屯从海上南下的一个停靠点和商贸点。
第二个是让阿伊努人和和人对抗,防范和消解日本人。阿伊努人和和人是死仇。
现在阿伊努人也算是德亨的子民了可能人家阿伊努人并不承认,但这不重要德亨作为老父亲,自然要为孩儿们武装好武器,去报仇雪恨。
第三个,虾夷岛上有已经开采的很成熟的煤矿和木材,是德亨亟需的资源。
黑龙江也有煤等矿藏资源,但需要勘测,然后开采,然后运输出来。以现在的开矿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有了现成的煤矿,德亨就可以集中人手去寻找优质铁矿,然后专心开采铁矿,用来生产制造。
阿尔松阿回程时,从虾夷岛载了两千鲁、豫人回了庙屯。
化冻了,新庙屯城开始动土,要进入下一轮的建设了。
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康熙五十一年,德亨没有出海南下。因为,德亨带着被解救的鄂温克人渡海北上,回了他们的祖地,并打算在在那里建一座新的城池,作为大清永久驻地。
鄂温克人本来在北海沿海平原生活,后来俄罗斯人来了,占了他们的家园,建了鄂霍茨克堡垒,奴役这里的鄂温克人。
康熙五十年,德亨在海上朝着鄂霍茨克堡垒轰了一通大炮,将堡垒轰的倒塌大半,加上这一年收到的税被德亨截胡,哥萨克人几乎被德亨全部斩杀殆尽,俄罗斯人和欧洲商人缺衣少食,不足以过冬,鄂霍茨克督军就暂时放弃了这里,带着仅剩的人手回雅库茨克过冬,以及传消息回国。
德亨南下后,陶牛牛负责庙屯建设工作,实在缺少人手,听取了阿尔松阿的建议,去鄂霍茨克将能找到的人全都带到了庙屯,如今冰化了,草绿了,鄂温克人请求回去故地。
德亨就带他们回去了。
再回到故地,堡垒、村落、田野全都荒废了,德亨大手一挥,要给鄂温克人重新建城池,与新庙屯城守望相助,名字就叫鄂城。
鄂温克人自是欢欣鼓舞乐意之至的,庙屯什么样,有多么好,他们自己住了一个冬天,最是知道。
若是能有一座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模一样的城池,那可是太好了,他们求之不得。
鄂城刚开始动土兴建,屯驻在勒拿河上游的俄罗斯雅库茨克驻军就打了过来。
有二百人,一半俄罗斯正规军,一半哥萨克人。
他们要收复失地。
可去你的吧!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训练,鄂温克男儿们可不是以前无枪无刀,只能任由俄罗斯人打杀奴役的时候了。
没有用到德亨调派援军,鄂温克男儿们自己骑着马、扛着带刺刀的火枪,将俄罗斯人追出去十里地,只留一个活口回雅库茨克报信,其余全部斩杀。
鄂温克男儿们砍下敌人的头颅,回到光秃秃连一个地基都还没有的鄂城,大兴祭祀,祭奠过去几十年被俄罗斯人杀死的族人。
经过此战,德亨歇了南下浪荡的心,就扎根在庙屯,亲自调度建设新庙屯城和鄂城,迎接俄罗斯人的攻战。
他可不会认为,俄罗斯人死了这么多人,会这样轻易放弃,首要的,要做好迎战的准备。
以及,带领移民开荒恳田,安排不愿意留在庙屯的部落们去黑龙江其他地方建村安家,再以及,制定赋税标准和管理策略。
他还要回扎伊城去见一见自己的下属,履行他三姓副都统的职责……
且忙着呢,并没有功夫下南洋,和洋人们打打招呼。
康熙帝五十一年和五十二年就这样忙忙碌碌的过去,时间很快来到了康熙五十三年。
期间,德亨又和俄罗斯人干了一架,此次俄罗斯出动了两千军队,同样没占到好处,被德亨歼灭大半,剩下逃了。
可能是觉着不能靠武力将失去的夺回来,再加上西面准噶尔和北面西伯利亚商贸封锁越加严苛,莫斯科终于派遣了信使来中国,向朝廷表明,谈判鄂霍茨克(鄂城)的归属问题,以及北面中俄边境界限划分问题。
康熙帝收到消息后,即刻召德亨回热河述职,商讨与俄罗斯谈判事宜,以及,月兰传来消息,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似有异动,疑似当中有俄罗斯人挑唆。
德亨从庙屯出发,到回到庙屯,只在避暑山庄呆了小半个月,回庙屯的时候,多了个媳妇儿。
在避暑山庄,德亨与众王公大臣和九卿们据理力争,将谈判地点定在了恰克图,谈判的东西界线为勒拿河全段,勒拿河以东包括勒拿河及柏海儿湖全部,都属于中国领土。
这一点不能退让,德亨将会从东向西进军,给俄罗斯人施压,包括且不限于打去雅库茨克,所以,朝廷这边不能给他拖后腿。
当然,他需要时间,时间越长,他准备的越充裕,所以这个谈判的时间定的越往后越好。
如果要用兵,囤积粮草是个大问题,德亨提出在海南岛琼州府设海运粮务司,专管南米北运事务。
康熙五十和五十一年,叶勤连续两年在粤海关筹运南洋稻米北上,暂且解了江、浙、山东、直隶缺粮问题,虽然这几地粮价没有降下来,但没有继续往上涨了。
在康熙帝看来,这是个很好的信号,所以,第三年,康熙五十二年,他再派人去南洋运粮,这个人,就不是叶勤了。
可笑的是,这一次运粮并不顺利,理由是南洋的粮前两年被叶勤买完了。
听到这个理由后,德亨在庙屯笑的不行。
五十二年的南洋的粮食,留给朝廷去买的确实没有前两年时候充足,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粮食被德亨和郑尽心交易去了,但你要是说没有,那纯扯淡。
到了五十三年,也就是今年,康熙帝打算再用叶勤,但被叶勤拒绝了,理由是他前两年在南洋待的时间太长了,水土不服,得了湿病,是再也去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