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第2/3页)
跑腿一般都是阿尔松阿去,德亨人小腿短,就留在案边伺候笔墨和茶汤,整理奏折,分担了一部分赵昌、梁九功、魏珠和李玉他们的活计。
因为德亨不像阿尔松阿他们天然的惧怕康熙帝,在康熙帝问话的时候十分敢说,康熙帝也喜欢找他说话,所以,在这座昭仁殿里,德亨和康熙帝说了很多话。
只是百日过去,昭仁殿已经全然不同了。
不是说家具摆设什么的变了,而是那股子生气散了。
在德亨的记忆中,东暖阁一直都是温暖馨香的,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和房顶的琉璃明瓦照进来,是金黄色的,是暖融融的。
他曾在南窗之下和康熙帝对坐,一面喝茶,一面述说他对北面鄂罗斯,和南面南洋的规划……
而现在,南窗依旧,整个屋子却是冰冷窒息的。
东暖阁的炭火,不知道停了多久了。
可能从康熙帝搬去畅春园起,去年一整个冬天,就没再烧起来吧。
雍正帝在以往康熙帝常坐的榻上坐下来,道:“说罢。”
德亨呆愣愣的从追忆中回过神来,没听清楚雍正帝刚才说了什么话。
苏培盛忙着去茶房张罗热茶,此时端着托盘进来,将两只明黄盖碗放在了案几上,里面是雍正帝爱喝的清明茶。
康熙帝喜欢碧螺春,德亨自己喜欢武夷岩茶,每次来,李玉都会给他准备乌龙茶……
雍正帝看着德亨,德亨就站在中间地上,也回望着他。
两人就这么僵住了。
苏培盛察觉气氛不对,咽了咽口水,退到门边静候了。
“怎么,是不愿意跟朕说,还是你没有应对之法。”雍正帝看着他的眼睛不辨喜怒的问道。
从透明玻璃里折射进来的阳光打在雍正帝的大半张脸上,模糊了他的神情,让德亨分辨不出,他此时是什么样的神色。
大约也是无甚表情的。
德亨道:“诚亲王所倚仗的,不过是趁着恩科,携来京学子之势尔,只要皇上另有安抚读书人之法,诚亲王那里便不攻自破。”
雍正帝笑终于语带笑意,道:“别看他吆喝的厉害,真让他建图书馆,他没那个本事建成。”
此话,德亨并不接口。
雍正帝再问道:“你所说的安抚读书人之法可有眉目?”
德亨想了想,道:“每到会试之年,先帝都会命武英殿刊印一批正言读本,在京中低价售卖,供来京士子研读,皇上也可从此着手,让徐元正那里列出书目来,皇上挑了刊印散发。”
雍正帝摇头,道:“武英殿照常刊印,但不足以应对允址之势。”
德亨:“那就从枝末下手,让户部、工部、钦天监、太医院整理一批农书、匠作之书、常用医药方本等出来,刊印天下,让乡里百姓都能共沐隆恩。知道皇上虽居庙堂之高,也是关心他们地是不是种的好,农具是不是好用,身体是不是康健,有如老父之爱子,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让人感佩。”
雍正帝:……
说真的,德亨的话他听懂了,但是,没明白里面的深意。
雍正帝:“朕刊印一些农书、医书,士子们就对朕感恩戴德了?”
德亨:“皇上,百姓是不识字的。如果要将农书和医书推行乡里,是需要朝廷派遣官员到地方上传授讲法的,这是兴教化之德政、仁政、惠政。如果有读书人敢阻止,说此政不好,百姓就能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他。”
“传授讲法……”雍正帝喃喃道,不住回味这四个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君王的江山社稷,是为了替君王牧守百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若有读书人议论您只想着百姓,枉顾读书人的利益,那这个读书人,您可以光明正大的废了他,百姓知道了,会感恩您明察秋毫的。”
雍正帝说话都带上了温度,笑道:“你说的轻巧,这世上,最不乏好经被坏和尚念歪的,朕就怕,地方官员扭曲了朕的仁政。”
德亨低头笑笑,没说什么。
意料之中的,雍正帝端起茶碗,道:“若是将这件差事交给你,你会怎么做?”
德亨:……
雍正帝掀了掀眼皮子,问道:“怎么,不想说?”
德亨:“皇上当真想听?”
雍正帝:“当然。”
德亨:“皇上,如果真交给我去做,油印之法一定会下乡入村,乡野郎中间,恐怕会人手一本《赤脚医生手册》。”
雍正帝拧了下眉:“你什么意思?”
德亨解释道:“中国疆域太大了,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官员派去地方。我会派遣一些官员去到州府教习,然后召集民间乡老和有威望的庶民,去到州府衙门里接受全面培训学习。等学会了,他们再回乡里,教给小民,小民一传十、十传百,才能将真正之法传播开来,小民才会真正得到实惠。
而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官员有真才实学,能够教导真正之法,还要将载有真正之法的书册发行乡野民户之家,以便于官员离开之后,乡老、庶民、小民们也能够自行查阅书册学习。”
德亨说的太具体了,雍正帝可以预料到,如果真如德亨所言将之施行下去,那他这个皇帝,恐怕要被小民立长生祠供奉了。
可是……
“没有必要将书册发行至乡野民户之家吧?在当地县衙留存一本即可。”
德亨笑了一下。
这声笑明明很纯粹,不带任何嘲讽之意,莫名的,雍正帝就是脸热了一下。
哈,放在官衙,官衙的老爷们怕不是要将之垫桌子底了,他做皇子时候,难道没见过地方官吏的嘴脸吗?
雍正帝轻咳一声,突兀的扭转话题,道:“你说的,乃长久之法,朕要的,是应对眼下之法。”
德亨道:“皇上不妨放出话去,就说建图书馆,不只是用砖瓦木石建一座屋子那么简单,还要懂明算、明法、堪舆、天文等奇才参与修建,若是入京学子中有懂这些的,可毛遂自荐,若没有,那这图书馆也建不成。反正这些读书人也不知道图书馆到底是做什么的,一切都由皇上说了算。”
雍正帝:……
我听到了,但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你是在趁机选才,是朕想的这个意思吗?
雍正帝仍旧略过此节,问道:“对允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这话说的,我对您三哥,能有什么好的建议。
德亨道:“目前来看,诚亲王只是在朝堂上发了一通妄议,咱们不能因为他说了不和之语,就拿他怎么样。所谓的携读书人之势,也只是咱们队图书馆的臆想然后硬加给他的,实际上,他也并没有真的做什么,图书馆,说不定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只是咱们自己将之妖魔化了。也许,入京的士子一心科考夺魁,根本不理会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