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中国印象
1950年,如果以灯红酒绿的美国芝加哥、高楼林立的纽约、星光熠熠的洛杉矶为比较的话。
全球其他国家和城市的娱乐都可以算得上是极度匮乏。
因为资本主义太懂得如何给人民提供精神海洛因了,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
精神海洛因一直是资本主义强国掌控世界的秘诀。
不过无止境的精神虚幻与精神满足,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嬉皮士运动在西方主流国家开始抬头。
并且在六十年代达到巅峰,成为了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运动。
而在后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搞垮苏联之后,开始对亚洲开始下手。
去雄性化的文化输出开始在亚洲传播。
以曾经繁盛的日本动漫二次元文化为例。
曾经的日本动漫二次元文化百花齐放。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一十年代之后就开始迅速褪色。
到了后期日本二次元文化几乎与软色情画上等号。
二次元=大胸翘臀萌妹御姐。李锐作为后世之人每每想到后世中国在世界文化话语权上的缺失就夜不能寐。
如今穿越回1950年,他自然要运用好手上的优势。
宣传和立住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宣传阵地,这点上李锐和毛主席是想到一块去的。
毛主席其实非常重视文化宣传工作。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全面核战争爆发之前。世界战争的主战场是在舆论上,在意识形态上!”
毛主席在一次中央级会议上如此强调。
“我们新中国的宣传工作一定要搞好。不光是对内宣传我党政策。对外也需要宣传我们建立的新中国。”
“北平天桥卖艺人们有句民间谚语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我们要练,也要说!要高调的说,要让世界人民知道新中国从前和现在在经历什么!”
中央为了新中国的宣传特别召开的这次会议,其源头还是因为李锐掌握了大量后世可以直接使用的宣传素材。
而且破晓基地现在已经扩充了很多年轻人进来。
李锐特别从其中抽调了三十个人,跟着自己学习剪辑、宣传,还有后世的舆论战。
其中还有一部分人要学习如何剪辑拍摄电影和纪录片。
这群人以后将成为新中国宣传的骨干,以及新中国电影的导演。他们以后就是新中国的喉舌。
新中国战士们的战场在朝鲜、在藏南、在边疆戈壁在海角天涯。
而破晓基地里李锐培养的这群战士,他们以后的战场将在帝国主义的心脏。
现在的莫斯科,不过是他们一场牛刀小试的试验场罢了。
展览中心六点钟就下班了。
这让很多没有买到商品的莫斯科居民感到不满,但是能怎么办呢?人家也要休息。
不过好在中国人在展览中心旁边搞了一个小的放映厅,以几乎免费的价格让大家看一场所谓叫“中国印象”的音乐电影。
这电影好像挺短的,二十五分钟就能播放完一场。所以很多人没买到商品,想着来都来了,至少要看个电影才走吧,不然亏得慌。
这种想法就像是钓鱼老哥去钓鱼,钓了一天都是空军,最后不薅一把水草走都觉得难受。
当然,也有专门来看这场音乐电影的。比如说尤金一家。尤金和他的妻子今天早早的就来展览中心排队了。
他们不光成功的抢购到了四种口味的汽水每样两瓶,还抢购到了四种口味的薯片,以及仙贝、雪饼、虾条等等膨化食品。
这花了尤金不少钱,但是无所谓。因为苏联工人的工资很高,而且因为市面上的消费品数量有限,所以尤金这样的工人有不少存款。
这些钱他平时也花不出去。还不如买这些东西来改善生活。自从第一次喝可乐之后,尤金一家就对中国食品不可救药的迷恋上了。
而抢购完之后,尤金发现展览中心旁临时搭建起来的一个放映厅。
有售票员在售票,卖的是一部《中国印象》的音乐电影。票价很低,一张票只要十戈比,和白送差不多。
在娱乐手段并不发达的1950年,看电影就是极好的娱乐。所以尤金一家人早早的吃完了饭,坐公交来到放映厅。
他们是七点二十的票。大家都有序的检票进场,尤金一家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他的妻子有些担心的说道:“中国人的电影,孩子们听不懂怎么办?”
尤金却挥挥手:“人家说了是音乐电影,那应该没关系。应该是那种唱歌跳舞的电影,听不懂应该也不影响观赏。”
尤金的四个孩子,刚好是两对双胞胎。
一对兄弟,一对姐妹。孩子们对于看电影总是很兴奋的。
而坐在尤金后面的则是一名真理报的记者,他叫伊利奇。
他是被派来拍照写中国食品展的报道的。
他对于中国食品展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感觉不可思议。
因为伊利奇在1949年去过中国,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写过报道。
在他的记忆里新中国就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那里的人几乎都是文盲。
一半的成年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
这样一个由文盲和农民组成的国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苏联在莫斯科受到追捧,伊利奇只觉得不可思议。
贫穷、落后、没有文化、蛮荒以及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落后习俗,这是中国留给伊利奇的所有印象。
说真的,伊利奇觉得中国比一些非洲国家和南美国家强的有限。
而看这个名为《中国印象》的音乐电影,纯粹是伊利奇晚上实在是没事做,他给自己找点乐子罢了。
他是以一种带着优越感的审视态度准备看这部音乐电影的。
就在最后熄灯前的一分钟,伊利奇注意到有一批中国人好像落座在了自己的后方。
整个放映厅大概可以容纳五百人,现在坐了四百多人,算是上座率不错吧。
还是有很多苏联人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兴趣,灯光渐渐黑了下来,放映厅内说话的声音也低了下来,渐渐消失。
一束光穿透黑暗,映射在正前方的投影幕上。一道彩色的影像出现在大银幕上。
这一次为了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宣传,国家特别搞了一批珍贵的彩色胶卷来录制李锐等人搞出来的宣传电影。
不过李锐觉得自己搞得不应该叫电影,准确来说应该是视频混剪。
“中国人居然舍得用彩色胶卷?”伊利奇咕哝了一声。
波涛滚滚的黄河壶口瀑布出现在荧幕上,伴随着而来的是一阵低沉的号角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