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过于简陋(第2/2页)

李锐也觉得他们的设想挺好的。因为在后世,107火箭弹确实出现了很多变种。

其中就包括了“可导向性攻击目标107火箭弹”。

嗯,还是火箭弹。不过就是加了个线导嘛,还是火箭弹。

理论上来说你给这种火箭弹加上转向舵与线控或者是激光瞄准等东西,它确实可以变成导弹。

只不过107火箭炮的射程实在是太短,五公里到二十公里的攻击范围放在后世来看是在没有什么意思。

把它改成导弹实属鸡肋。但是在1950年就不大一样了,二十公里外进行精确点名式攻击,足以让现如今的美军好好喝一壶。

在山地展开,打完就跑。美军想要用重炮轰都来不及。如果是派兵去查看的话,那就是连屁都抓不到。

想到就去做,对于现如今的新中国来说生产相关制导设备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是别忘了还有李锐还有一条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网购通道。

小规模采购相关设备并不难。

而且他们要研究的也不是什么卫星制导这种高科技。

而是无线电制导这种早期导弹制导方式。

不过无线电制导虽然比较容易实现,在拥有后世资料与基地内各种机床加工能力与李锐可以购买工控芯片的情况下生产技术并不难。

但是无线电制导也有它的短处,比如说会被强电磁干扰之类的。

不过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应该是还没有这个意识的。

毕竟他们自己的导弹都没出来,怎么可能防备中国导弹呢。

其中把107火箭炮改成导弹的最大问题是无线电信号的问题。

107火箭弹本身体积有限,注定了它不可能自己成为信号源。

它需要一个中转站来为它提供无线电信号。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李锐,他想到了后世的无人机。在无人机身上安装信号源,在需要的时候开启,不需要的时候关闭。

多台无人机可以串联成一个信息阵,为107制导火箭弹提供需要的信号,与指定的目标。

同时无人机的远距离观测也可以更直观的观察战场情况。

不过这又需要解决无人机的问题。

因为后世可以买到的民用无人机是上了很多锁的。

比如说限高,限制飞行距离等等。

但实际在早期无人机法规不完善的时候,无人机玩家应该都尝试过穿云。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根本不止限制的120米那么低。

胆子够大,技术过硬,飞上千米不是问题。以无人机的体积飞到千米高空,肉眼都无法捕捉了。

以现如今的雷达扫描技术,根本就捕捉不到,会当成飞鸟过滤掉。当然,使用无人机做这些也有很多问题。

比如说安全问题,泄密问题等等。还有培养飞手等等。但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方案,非要等到想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法时,敌人可能已经打进你的家门了。

于是在基地内一众科学家和年轻技术员的努力下,第一代无线电制导107制导火箭弹问世。

目前107制导火箭弹的可变方向舵全中国只有曙光厂里的那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可以生产。

里面使用的PCB板和工控芯片以及纽扣电池等等全都是由李锐通过21世纪网购渠道买回来的。

还好这种东西不贵,一套107火箭弹需要的PCB板加工控芯片加上纽扣电池等等在一起也就是三十五元人民币。

反而是五轴加工中心加工转向舵时使用的刀具比较贵。

现如今1950年的中国又没有生产后世数控机床刀片的能力。

所以每天花在五轴机床刀片上的费用需要两百元左右。

目前曙光厂每天能进行生产改造的107制导火箭产量不高,一天最多30枚。

不过这些制导火箭也不会和普通火箭弹一样当成重炮用。

而是作为一种点名武器。

比如在部队没有重武器和反坦克炮时,远距离帮助部队对美军的坦克集群进行点名攻击。

亦或者是在穿插渗透中对敌方营地中的重要物资进行点名攻击。

还有就是远距离精准的敲掉对方的重炮阵地之类,打断对方的炮火支援。

让美军也尝试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和志愿军展开轻武器级别的战争。

而107制导火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当钱学森作者吉普车来到火箭发射场时,他没有看见自己心中以为的导弹发射架。

也没有看见其他什么设备。

在现场只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发射架放在地上,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农具而不是导弹发射架。

如果不是烈火灼烧的痕迹,钱学森几乎都会把它下意识的忽略。

而且现场除了一个大概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外,剩下的人貌似都年轻的有些过分。

他们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的模样。

他们还在叽叽喳喳的讨论着制导火箭的问题。

关于提升精度还是提高爆炸范围,他们还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没有人注意到钱学森的到来。

钱学森只好自己咳嗽一声,提醒一下自己来了。现在现场的十二人(制导火箭十一人组+无人机飞手李锐)都回过头来看向钱学森。

“好眼熟啊。”“有些向钱学森同志……”“是钱学森同志吧!”

“哎哟,还真是!钱学森同志你总算回国了。你快来看看这个制导火箭有什么问题。我们一直在调整,但是精度一直不理想。”

钱学森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被一群人给拥促了起来。

他只能向场上看着年纪最大的那个中年人求助:“同志,同志,帮帮忙。”

结果那个中年人没出面,反而是一个看上去年轻的和大学生一样的男人走了过来颇具威严的说道:“组织性纪律性呢,不像话。”

然后这个自我介绍为李锐的男人微笑着伸出手道:“钱学森同志,您可算是回来了。你要是再不回来,我们这款制导火箭怕是要碰上巨大的瓶颈了。”

钱学森和李锐握手后疑惑地问道:“制导火箭?”

“那个,周冰颖、徐超。装一枚火箭射给钱学森同志看看。”在李锐的指挥下,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将一枚刷着绿色防锈漆,土里土气的火箭弹搬出箱体,然后挂上那个看起来像农具多过导弹发射架的东西上。

钱学森一阵头晕目眩,这么简单的设备也能发射高精尖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