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6502(第2/2页)
即便是曙光厂内有一个专门生产小型化晶体管的作坊。
但是采用穿孔式晶体管,6502的大小依旧庞大到了一点七平方米。
小霸王是没有指望了。不过即便是1.7平米的占地面积,依旧比一百六十七平米的那台电脑小太多了。
不过哪位大神的设计图毕竟是基于贴片晶体管设计的,使用穿孔晶体管的话,其中有很多地方都是要改的。
李锐又给夏培肃和华罗庚领导的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小组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在国内似乎很少人去关注这些老CPU,但是在国外确有一大群玩家。
他们疯狂的用继电器、真空管、晶体管、原始电子管去生产制造这些老CPU。
往往做一个就要几年的时间。而且他们还非常有极客精神,试做成功之后都会分享自己的电路设计图,和设计理念。
还真别说,这些后世民间手工大神的设计理念其实比现在最懂行的计算机专家更先进更靠谱。
在制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电流干扰问题,还有体积过大造成的失真问题等等。
夏培肃和华罗庚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又面领着更多的问题。
比如说过大的体积造成的电流功耗直接提升。
虽然没有美国那个电脑需要几百千瓦每小时那么夸张。
但是开机实验已经烧断过三次电闸了,就连变电站检查后都发现支撑不住。
现在中国的电力还很脆弱,即便是北平也是如此。
曙光厂也不能无休止的和其他单位抢电用。
毕竟很多公家单位,例如医院、学校这一类的总是要保证有电用吧。
考虑到电脑搞出来是要用的,必须要符合现如今中国用电的客观事实。
所以夏培肃又带人对6502进行简化,进行降频。
最终的结果便是破晓基地搞出了中国第一台电脑一红星一号。整个电脑占地面积大约为三平米。
舍弃了显示和声音的功能(现在大家也都没有)。主频频率50000Hz。
性能比原版的6502降低了二十倍,《坦克大战》是不要指望玩了。
不过其性能依旧优于美国同期的计算机。
而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到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威胁都将来自于空中。
不论是朝战还是朝战结束后台湾与美国对中国的间谍活动,他们主要依靠飞机。
所以相关的防空火控必须要搞起来。最开始想到朝鲜战争的时候,李锐就想过搞防空火控。
雷达什么的其实已经解决了,因为网咖的到来,李强研究的雷达技术提前年年多完成。
最大的制约是用什么火控电脑。使用网吧的电脑自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网吧电脑改造一下作为火控绝对够准。
可是战场太危险了,万一被缴获呢?所以这件事一直就被拖着了。
而当夏培肃等人仿制出一台缩水版6502核心的红星一号后。
李锐和冯石就商量,搞一个前线能用的防空火控。在固定地点,如机场、火车站、重要桥梁、交通节点等重要地方进行布防。
到时候美军飞机不敢轻易过来。这样也能极大的缓解后勤压力。想到就去干,算法的重任就交给华罗庚和他的学生们了。
而前线使用的火控需要更小的体积,算力可以在缩小一点来减少功耗。
因为前线即便电,也未必那么充足。
更多时候可能要靠柴油发电机来撑场面。
于是夏培肃女士在掉了好几把头发之后,终于带人在仿制的基础上对红星一号进行大规模的瘦身。
核心缩减到了仅仅占地0.7平方米。整个火控计算机的体积控制在了一立方米。
当然算力也随之暴跌,仅仅只能维持5000Hz。但是好处是这玩意儿能放到卡车上,甚至是雷达车上。
经过改装,卡车(雷达车)还能额外放下一台柴油发电机为它供电。
而这个还没命名,仅仅作为代号“防1”型的火控设备刚刚运抵安东一个月,就恰巧碰上了中美空战。
并且立下了大功。而现在苏联人已经猜到了中国的防空必然是有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他们现在想要。
甚至谈判代表团还放出话,只要合适,苏联愿意花极高的价钱来购买这个装备。
就连毛主席都不得不考虑要不要卖这个东西给苏联了。
而时间也来慢慢逼近1951年1月1日,新中国的第二个元旦。
毛主席轻车简从的踏入曙光厂破晓基地,将近一年的时间,他还是第一次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