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热销与异议

《朝闻》的发行给向彭学武这样的农村干部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参考。

在故事里的方法,需要他们个人领悟才能参透。而这些方法一旦被参透,就将成为他们自己的方法。

从上到下的命令,永远比不上由下至上的自发。

而除了给彭学武这样的农村干部一些参考外,《朝闻》本身也是一本很让人喜欢的杂志周刊。

就像是《朝闻》里面写的那些故事一样。其中中长篇的故事只有两本在连载,一本《车轮滚滚》,一本《觉醒年代》。

这两篇文章太长,以现在这个年代的人的阅读量来说,很多人很难啃下来。

但也不是说不能看。而前面各种短篇故事和幽默笑话才是这本杂志吸引普通人的地方。

其中很多故事对他们来说太有代入感了。

对农村人来说《王大爷进城奇遇记》、《马成才回乡记》这一类的故事就特别有代入感。

而对城市里的人来说《轻工王四毛》、《钢铁厂的新见闻》则是对他们来说非常有代入感的故事。

同时这本杂志也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一窥现如今城市的生活是怎样的,反之亦然。

城市内的市民也可以通过这本杂志了解现如今占据中国最广大人口的农村又是怎样一个面貌。

说不上彻底打通城乡隔阂,但是却至少开了一条缝,让双方都能看看对方到底是什么样。

《朝闻》里的故事简单易懂,哪怕是完全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懂,也能感受到故事中的乐趣。

所以当《朝闻》创刊号出版后,它的销量比预想中的增长还要快。甚至说出现了要求加印的情况。

一本周刊杂志出现加印,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于是全国各地的卖书报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奇景。

明明第二期《朝闻》已经出来了,但是创刊号的《朝闻》也还在继续卖。

而且很多人是直接两本一起买。而这杂志的爆火,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不论是有异心的还是单纯好奇的。

就比如说在北大成立的学生组织“进步学社”。

这学社的成立的契机就是当初李锐在北大和清华联合播放了《黑太阳》系列。

很多学生看了这电影之后,都是牙齿咬碎。有的人义愤填膺,有的人痛哭流涕。

电影播放完之后的好多天里,两所大学的学生都处在一种愤怒的状态中。

这种愤怒并不是莽汉的那种无意义愤怒。

而是对中国所遭受的屈辱的不公而愤怒,为中国百姓遭受的痛苦而愤怒。

对法西斯和军国主义那泯灭人性的手段而愤怒。

在这种愤怒下,有人跳出来组织成立“进步学社”,鼓励大家进入学社,然后互相鼓励和督促大家学习进步。

北大和清华都有学生参加了,这两所大学本来就挨得近。

不过因为北大这边参加的学生多一些,所以总部就设在了北大这边。因为参与学社的学生很多,大家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所以内部也会分兴趣组。

大致上就是学历史的肯定是和学历史的一起互相监督学习,学物理的和学物理的在一起。

不过每个月学社会组织一场聚会,大家都参加。大家集体讨论学习中的困难,看看其他人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地方。

因为有时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物理系同学的问题说不定会被数学系的同学启发。

然后还有就是大家会一起讨论学校的问题,学校哪里做得好做的不好,学社的学生们会讨论。

如果有认为真的到了不得不整改的地方,学生们会联名上书希望学校进行整改。

还有就是读书推荐,大家互相讨论互相推荐,看看有什么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书,推荐出来给大家一起读一起学习。

在这场讨论会上就有一名北大的学生提到:“你们有看最近特别火的那本周刊《朝闻》吗?”

这话一出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因为这本杂志最近特别火。

火到什么程度呢?感觉上北平城里识字的人好像人手一本。

于是有人回道:“看了看了《朝闻》这本杂志我觉得办的很不错啊。里面的故事挺好看的!”

但是又有人说:“好看啥啊,里面写的故事主体还行。但是行文也太白了,已经不是文笔文风不好,简直就是口水文了!”

文科的学生并不是很赞同同学们的话。

而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从《新青年》开始。从鲁迅、钱玄同等人就开始发力推广白话文运动。

因为传统文学中有的文字用语对普通人来说过于佶屈聱牙。

文言的书写和阅读都有极高的门槛。

这也是传统得利阶级垄断文化解释权的一种方式。

所以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遭到了传统势力的抵制。很多人认为白话文毫无文化价值。

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所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朝花夕拾》等等文艺作品,用结实有力的作品在这些人脸上狠狠的扇耳光。

但是新文化运动所创建的文化流行在李锐看来依旧不够彻底。

写作和阅读依旧还是有门槛的。简单来说就是还不够白。当年白居易写诗,他一遍一遍的写一遍一遍的改,一直要改到路边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知道自己写的诗是什么意思。

这才成就了白居易唐诗四大家的地位。

而现如今的文化写作依旧是有门槛的,因为即便是搞了白话文运动。

依旧是会把书面用语和口语分开使用。

读起来或许还好,但是真的想要动笔的话会发现写作的门槛极高。

后世一名作文写的很好的高中生(为什么是高中生?因为大多数非文学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都退化了),也写不好这个年代的文章。

而《朝闻》不一样,它和现在所有的主流报纸杂志和书籍上的文章都不一样。

整个周刊的文章几乎都是以文人即为唾弃的“口水文”在写作。

简单来说就是写作方式及其口语化。

这是七十多年后网文流行的重要因素——口语化写作。口语化写作有很多的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口语化的表达无法承载太多有思想和内涵的东南关系。

但是它也有优点。优点就是阅读门槛在口语化写作下被降低到近乎为零。

而在口语化写作中,创作门槛也被拉到很低的一个地步。识字会说话,你都可以尝试创作文艺作品。

而口语化写作被李锐提前几十年搞了出来,它一问世就被许多传统文人嗤之以鼻的踩在脚下了。

而关于它的热议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