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写文与拖后腿(第2/2页)
所以于敏写穿越,一点都不违和,甚至都不算时髦。
唯一的新意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穿越去了后世。
张艺一觉醒来发觉身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他骤然大惊,因为他发现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北平城内高楼林立,拔地而起上千米。
北大也变了样子,张艺发现北大内所有地方都灯火通明。
新修建的图书馆足足有十层楼,内部凉爽无比。
张艺喃喃自语:“这是用了空调?整栋楼都在用?这要多少电啊?”
在这里他遇见了新时代的大学生,被邀请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研究什么呀?”张艺发问。
“研究能源与生产啊!”在研究小组的带领下,张艺坐上了新时代的轿车。
“这车为什么完全不晃啊。”
“我们掌握核聚变后已经不使用内燃机了!现在都是高密度电池作为能源,一辆车能开三千公里,只要几块钱呢!”
在于敏的描绘下,二十一世纪的汽车更像一种地效飞行器。
没有车轮,悬浮在地面半米的高度浮空飞行。平稳的就像是在平地。
张艺跟随着研究小组前往了昌平的集体农庄。
农场里有大量的种植园,还有阶梯式种植与农业种植大楼。
无人操控的全自动机器在为农田施肥喷药,新时代的农民们更像一种生物研究人员。
他们在种植大楼里培育着更娇贵的植物和育种。
粮食和蔬菜的普通种植已经完全交给了机器。
他们只需要在大楼里按动按钮操控机器。
农业已经完全工业化科技化了。大楼里灯火通明,大功率的人造阳光为植物全天候模拟最合适的光合作用。
张艺还更随着小组一起参与了新时代的农业劳动。
他们一起维修坏掉的机器,为人造太阳更换核心。小组还去到东海之畔,张艺见到了浩瀚磅礴的东海发动机。
这个为防御台风海啸而修建的巨大工程不仅保护了东部沿海的安全,还为东南三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他们又前往了黄土高原,在近乎无穷的能源支持下,这里已经荒山变绿。
中国的沙漠面积不断减少。他还跟随着小组前往海南,看见了人类冲出地球的宇宙飞船。
“我们已经在月面建立了第一个前进基地。我们人类第一次将足迹踏入星海了。”
“我们将在月球建立第一个工业基地,生产太空装备。”张艺看着这一切热泪盈眶。
而读完了于敏故事的张学长也激动不已:“于敏写的好啊!这就是我们所畅享的未来,这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啊!”
“但是核聚变是一种不可控的能源啊。你的构想很好,但是实际操作可能有问题。”张学长说道。
于敏推了推眼镜:“从目前的理论上来说,我们还没能掌握核聚变核裂变,但是不掌握不代表没有。它们就在那,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想做的就是研究核理论,早日找到控制核聚变核裂变的方法。为我们祖国找到无尽的能源。”
“好!于敏你和我走!”“诶,去哪儿啊学长?!”
“直接去朝闻杂志的编辑社,你的这篇小说写的太好了。我早就看不惯夏平忠那群人天天为赋新辞强说愁了。
你这小说才有意义。简单易懂,还幻想了很多很有前瞻性的东西。比那群人写的玩意儿强多可。
你和我走,我们直接去投稿。夏平忠他们不是要搞辩论吗?我们投稿去,下次拿杂志啪啪打他们的脸!”
张学长不由分说的将于敏拉走,根本不给他拒绝的机会。
而在北平火车站,一名叫做聂勤的记者下了火车,北平这边有人给他接站。
聂勤刚刚安顿好就迫不及待的问北平方面的人:“北大那边关于《朝闻》的辩论开始了吗?”
“还没呢,不过快了。等他们开始了我就把聂记者你带过去,刚好帮我们北大街宣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