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

海明威又在三边牧场待了好几天。和阳早、寒春一起工作和生活。这对海明威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他第一次体验牧场的工作,关于牧场该如何运转,如何养牛,如何产奶等等。

他还跟着寒春和阳早去乡里给学校里的孩子发新鲜的牛奶。

这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并没有收钱。

“可惜就是我们牧场现在的产奶量太低了,每个星期只能发一次牛奶。”寒春还是有些惋惜的说道:“我还是希望产奶量能提升,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最好能出产更多的奶粉。”

有很多人认为,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

尤其是发展奶牛厂,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进去。

尤其是破晓基地搞来的外汇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要投入如三边牧场这样的场子里,还要引进奶粉生产线等等。

就有一些人跳出来叫唤,认为这是在要面子,是浪费国家宝贵的外汇。

还有一些又蠢又坏的人跳出来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声称【在全国人民吃不上饭的年代,还有人想要每天喝奶!】

诸如此类的文章。有些有见识的人,以及一些在李锐授意下的作者们跳出来反驳了这种堪称荒谬的观点。

因为粮食不仅仅是长在地里的水稻小麦才叫粮食。

刚出生的孩子能吃大米还是能啃馍馍啊?!

别扯什么孩子出生后应该要母乳喂养才最健康的观点,这个年代母亲的营养也是严重不足的。

像是在后世,家家户户都可以给孕妇吃鱼吃鸡来补充营养,催生奶水。

这年头谁家能天天吃得到鲫鱼和老母鸡?

谁家能隔三差五的弄来猪脚和排骨?奶水稀,奶水不足,这才是这个年代产妇的常见情况。

后世那种母乳喂养更健康的概念是建立在母亲有足够奶水的情况下。

而就算是后世,也有很多妈妈的奶水是不足以支撑孩子需求的,必须要补充奶粉作为口粮。

阳早和寒春为了驳斥这种错误且畸形的理念,他们在当地选了一百名新生儿。

这一百名新生儿在喝母乳的同时,搭配了奶粉。经过一年的成长,这批喝母乳,且每天用奶粉补充营养的孩子长得更高更壮。

他们比只喝母乳(母乳不够喝米汤)的孩子平均高了五厘米,体重重了将近三公斤。

事实胜于雄辩,阳早和寒春的试验结果打了很多人的脸。

李锐的《朝闻》和旗下的国营媒体大肆报道了这件事。

蛋肉奶是强壮一个民族的基本。

李锐甚至让人提前喊出了“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虽然这是后世的一个广告词,但是却无比合适。

虽然现在做不到每天一杯奶,但这是大家努力的方向。阳早、寒春,以及三边牧场工作的所有员工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三边牧场最显眼的地方就悬挂了这样的横幅。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

海明威用镜头将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用牛奶强大国民吗?”海明威默默的看着。

阳早点了点头:“对!我听说中央将会四月份开始执行新的政策。国家财政将拿出一笔钱,开始慢慢向全国的学校推广营养餐的计划。”

“营养餐?”海明威没有听过这种东西。

“对,营养餐。听说是每个星期两次,在课间为小学生提供有营养的食物。有调研人员来我们这里做过调查。询问我们如果做袋装奶可以保存多久,诸如此类的问题。”

阳早神往的说道:“我问过那个调研人员,问他国家推行的营养餐都会提供什么啊。他说【初步定下来是牛奶和维生素面包,具体是怎么操作要在实际中碰到问题后在逐步调整】。”

“维生素面包?!”海明威听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食物:“那是什么?”

“就是参了维生素粉的面包。海明威你大概还不知道吧,在美国还属于昂贵保健品的维生素,已经在中国开始大量生产了。他们已经有能批量生产维生素C的能力了!”

阳早此言非虚,如果说其他维生素还需要李锐从后世购买的话,那么维生素C的生产已经在1950年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中国已经可以制备VC了!“听说这将是一个很弘大的计划,每周两次为小学生提供营养课间餐只是开始。虽然起步注定是缓慢的,也不可能一瞬间推到全中国。但是这将是个好的开头。”

“海明威你可以看看,看看这一切会如何实现。也许有一天这个国家将要推行的不是营养课间餐,而是更加完备的营养午餐。”

“那时也许不再是一周两次,而是每天一次。那时也许不再是只有小学,而是覆盖到了初中高中。”

“看着吧,海明威。历史会告诉我们,谁才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正确的那个选择。是西方,还是东方。”

而实际上营养课间餐的推广也离不开破晓基地。

因为破晓基地提供的各种技术开始为新中国开始赚钱了。

这一次不是依赖贷款来组建我国的重工业,而是以贸易和技术置换的方式来兴建新中国。

所以国家在资金的运用上也变得更加灵活。

不再向另一个时空中那样,贷款的每一分钱都必须要花到苏联指定的方向上。

尤其是维生素片已经开始在苏联以及东欧开始发售,更是为新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

目前除了用技术包直接从苏联人手上换来的生产线外,最赚钱的就是保健品最赚钱了。

从香港辉瑞出货的蓝色小药丸,以及从苏联出货的维生素都成为了拳头产品。

这两种保健品的销量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好。

卢布和美元外汇开始如潮水涌来,虽然面对整个新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建设体量来说,似乎还有点不够。

但是却已经足够让国家在某些方面能稍微松脱一点了。

比如说疫苗接种,儿童健康,义务教育等涉及国家未来的方向,国家必须要舍得投钱也必须要投钱。

仅仅是从一个三边牧场的探访,就折射出了这个国家的宏伟蓝图。海明威有些被蛰伏了。

他在牧场这边又生活了好多天,期间看了一场乡间的露天电影。通过各种文化产品赚钱后,李锐推行的乡村喇叭工程和电影下乡工程也开始推动了。

目前电影去村里放还有点难,因为不是每个村都有电。但是下到乡镇还是可以的。

喇叭工程也是如此,村喇叭优先通有电的村庄,其次是通距离乡镇较近可以直接拉电线过去的村庄。

更远的,则需要配合国家工程一起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