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不会轻易放弃(第2/2页)
虽然说拍的还行。但是这阻挡不了江明等导演装逼的欲望。
导演这个群体最喜欢对他人的作品指手画脚了,自己不懂也要指点两句。
不然显示不出来自己在这行的地位。当然,他们在假装指点的同时,也在偷摸着想要搞清楚这种特技拍摄是怎么弄得。
李光复都被这群人给搞无语了,真的是又菜又爱装逼啊。于是一直到晚上的拍摄结束,这群人都走光了,李光复前往李锐居住的酒店将情况都给他汇报了一遍。
“里面大多数的导演连基本的谦虚都没有。他们明明搞不懂炸点的意思,却非要一副自己弄懂了的样子。血包的用法也不知道,却又喜欢指指点点。”
“动作戏完全不会拍,但是却要在旁边说三道四。有的人虽然是不说,但是也没有想要上来问的打算。最重要的是,这群人基本上完全不看好我们和苏联人的拍摄比试。”李光复如是说。
李锐喝了口茶后笑了笑说道:“这是自然的,我问你这天下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
“嗯?小人多不多不好说,但君子肯定少。”
“对啊,孔夫子几千年前就说过“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礼贤下士,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君子该有的品格。这世上君子少,那么这些演艺界的所谓“大佬们”不是君子也很正常。”李锐放下杯子笑道。
“实际上演艺圈就是个大染缸。民国时期上海这摊子烂事还少吗?新中国成立了,这群人仗着自己掌握着电影的话语权,可是牢牢的把持着权利不放啊。”
李锐所说的还真的是实话,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勉强能找到一些相信马列主义,并且相信新中国的笔杆子的话。
那么在电影圈子里,毛主席几乎是找不到几个能全心全意为国家出力的人。
为什么?因为电影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创作的东西。
实际上电影是一门工业技术,有一整套完整的流水线。
不是找几个写手写几本书就能完成的。
而且电影技术上手门槛很高,因为这年代胶片很贵。
如果没有李锐搞来的数码摄影机让这群摄影干事们几乎无限制的拍摄练习。
仅仅依靠国内胶片的产量(注:前面苏联因为中国的文化输出而援助了一个胶片厂),新中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这么多电影方面相关的人才。
而在历史上,培养电影人才就更慢了。电影是烧钱的玩意儿,不投钱进去怎么培养人。
所以很长时间内新中国电影事业都必须要倚重这群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拍电影的电影人。
这其中自然是有好有坏。别看有的人在抗战时期也拍抗日剧。
但那也是因为当时抗日剧赚钱而且好上映还自带流量。
这些导演就是为了赚钱才拍抗日剧的。
李锐太清楚这其中很多人的脾性了,说穿了就是贱骨头。觉得新中国离不开他们,他们垄断了电影技术。
一直到后来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电影人才,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还有拍摄了一些革命题材的电影和文艺作品。
但是最后却被这群文艺界的人翻身后笑话为“八亿人民八部戏”时代。
但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可笑,那个年代拍摄的电影和文艺作品可远不止八部。
而且很多反应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质量并不低。
但是如江明这样的人翻了身,自然是要把这一切都打到的。
李锐早就看出如江明这样的人是不喜欢新中国的。
因为新中国侵占了他的利益,关于导演和演员的薪酬标准要出来了。
以后那种拍一部戏就在上海买一套洋房的时代要结束了。
这群人不跳起来叫才怪。
尤其是李锐手上有足以威胁他们最后手上底牌的存在时,他们更会疯狂。
李光复对着李锐询问:“主任,不用管他们吗?我感觉今天走的人里有些人目光不善。”
李锐笑了笑:“不善就不善吧,他们要是太善良了,我反而不好动手呢。八大制片厂成立为上海电影制片厂,里面多少沙子啊。”
“要我说,就直接把它给打破吧。瓶瓶罐罐碎了,总是有舍不得的地主老财出来干嚎两声的。让他们嚎吧,嚎着嚎着他们就习惯了,然后就会发现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没了。”
李光复若有所思:“那主任你的意思是拆掉上海电影制片厂?”
“不不不,是适当清退。”李锐笑着说:“各种工人我们要留着。但是某些导演和编剧以及制片人就没必要留着了。”
“他们怕是不会愿意的。”“不愿意?那就试试看咯。”正如李光复所说,这群电影人估计也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危机,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手手上的权利。
于是乎在第二天上海的部分新闻报纸上赫然出现这样的标题:《赡养人类片场鲜血满地,宣扬暴力是否可取?》,《电影到底是要思想还是要血腥?》,《与苏联的比试尚未开始已经失败》。
诸如此类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叫的最响的便是《沪报》。交代一下时代背景1949一1953年,中国还没有实行公有制经济。
这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做的是整合民营经济,做公私合营。新中国是一个合法的政权,那种臆想着把有钱人全枪毙,把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的平均主义要不得。
53年以后,整合了民营经济,让国营经济有了基础,中国才开始计划经济,开始小部分实施公有制。
注意,一直到1959年,中国一直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双轨并行。
公有制占大头,私有制占小头。全面公有制本不该那么快来的,因为生产力和教育水平跟不上。
就连当时的苏联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行(注:苏联一直到解体都有自耕农,在乡村和偏远城市也有私有制的小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