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诡异的荒诞感
巴赞非常热情的请了这群工人一人一杯啤酒,啤酒喝下肚,大家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原来这群工人也是电影爱好者,想看《赡养人类》的样片。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工人喜欢看电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同时期的中国老百姓中,很多人都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但是欧洲早就普及电影和广播了。
不过作为工人,他们自然不可能和那些电影爱好者一样彻夜排队去买票。
毕竟他们第二天还要上班呢,当工人的基本都要干体力活,哪有那么多力气折损在这上面啊。
所以他们并没有买到苏联样片的票。今日首映,因为苏联本身的影响力,还有扎瓦茨基本身在欧洲电影界的影响力。
所以那些电影爱好者自然是第一时间选择购买苏联样片的电影票。
这些工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和巴赞一样的钞能力。
所以买不到苏联的样片票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是选择买了中国样片的电影票。
别看中国样片在东柏林电影院的排片少,但是票反而好买。没办法,思维惯性使然,大家习惯苏联的强大了。
也就觉得苏联是全方位的强大。在电影上也是如此,中国是必然比不过的。
这群工人们想着都到电影院了,来都来了,那不行就看看吧。
于是乎他们就进去看了,中国的样片时常十七分钟,看完之后这群工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自己的感觉:血脉喷张!
“枪战戏太酷了!”
“对对对,滑膛帅爆了!双枪换弹的镜头,我简直……简直……帅!”工人朋友实在是想不到合适的形容词。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只能说去看吧!中国人的电影从来不让人失望!”
这些工人给予这部中国电影极高的评价。
他们的聊天自然也引起了酒馆内其他客人们的注意。
在欧洲,尤其是德国这种老牌工业强国。
电影已经是他们日常娱乐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统计,德国人在1955年平均每人每年会观看十三部电影。
几乎每个月都会进一次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多,所以德国观众的鉴赏水平还是有的。
对于这群工人们所说的话,巴赞也记在心里。
本来自己来柏林就是要看中苏两国拍摄的电影,然后写影评的。
之前自己已经写了苏联那部样片的影评了。
客观来说,从拍摄方面来说是很不错的,叙事也做的不错。巴赞觉得扎瓦茨基的拍摄还进步了。
因为欧洲很多文艺片的最大问题就是长镜头很多,节奏很慢。
这次扎瓦茨基用镜头语言暗示了很多信息。
但与此同时又加快了整个电影的叙事节奏。
如果让扎导来拍摄完整版的《赡养人类》,巴赞觉得肯定是很不错的。
他一定能拍出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而且这部电影的剧本应该也很不错,有创意,有悬念,还有一些哲学思辨。
应该会很有意思。巴赞这么想着,同时回到酒店要睡下前想着明天抽时间把中国的那部电影也给看了。
对于巴赞来说,虽然那些工人们对中国电影盛赞不止,但是这并不能简单动摇他对苏联电影的信心。
枪战戏嘛,也就那样。
实际上动作戏是巴赞最不喜欢看的东西。
因为实在是乏善可陈。战争戏还好,至少场面够宏大。
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打斗和枪战其实很无聊。
大概是那些工人们本身就喜欢打架,所以才觉得有意思吧。
巴赞这样的想法还真不能怪他有偏见。
这年头的欧美电影全都拉出来,有一个算一个,打斗戏和枪战戏都沉闷的让人想要睡觉。
打架是怎么打的呢?就是两个壮汉站在一起,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拳,然后看谁先倒下。
简直和回合制的电脑游戏一样。枪战戏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这年头的导演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枪战戏,他们只是拍摄演员开枪打死敌人的画面,仅此而已。
和枪战没有任何关系。
一直到美国西部牛仔电影搞出牛仔决斗,他们的枪战戏才算是有那么一点点提升。
但是真的放眼来看的话,实际上从有电影开始,一直到2000年之前,全世界的所有电影厂都基本上是被香港电影压着打的。
而且是能压着打的叫爸爸的那种。
好莱坞那些耗资上亿美元的动作片在打斗场面上还赶不上几百万港币拍摄的小成本电影。
中国香港才是真正开创了现代动作片先河的地方。
从邵氏兄弟开始的武侠套招式打斗,再到李小龙出现代入的快节奏打斗戏。
再到成龙出现,开始以凌厉的镜头剪辑和演员相互之间的配合做出的极具真实感和压迫感的多人打斗。
还有香港枪战片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枪战片的腔调,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枪战。
这一切的一切导致了香港电影从八十年代开始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兴起,并且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了巅峰。
成龙的一部《红番区》让美国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动作电影还可以这么拍这么演。
可以说香港动作电影,彻底颠覆了世界其他地区所有动作电影。
巴赞觉得动作场面无聊,那是因为他只看过欧美现在壮汉回合制打拳的电影。
还有那种开个枪要摆出三秒钟POSS好让电影镜头能拍出帅气姿势的枪战电影。
这些场面确实是很无聊。
可以说现在所有主流的大导演都在竭尽全力的避免拍摄过多的动作戏,因为太无聊了,观众也不爱看。
巴赞将他对欧美动作戏的想法先入为主的代入到了中国电影里去。
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东西。
转过天来,柏林城内无论东西都在开始讨论昨天上映的《赡养人类》样片。
如巴赞一样,大多数人第一选择都是看扎导版,而中国版显然被排在了更后面。
今天公交车上,站台上,甚至是上学的路上大家都在讨论扎导版《赡养人类》。
“电影拍的场面感觉好宏大。”
“对啊,宏大还挺好看的。剧情感觉也不错呢,就是故事感觉有点复杂。里面感觉有很多宗教的寓言一样。”
“我们今天要不然再去看一次?”“行啊。扎导版就是好。”当然这样的讨论中也有人会持反对意见。
“我昨天看了中国版的《赡养人类》我觉得中国版的更好看啊!”“怎么好看呢?“就……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但是我知道和我从前看的电影都不一样。真的好看!不信的话我请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