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无题(第2/2页)

什么不送礼?但你有上面的条子?行,等着吧,我们矿上给你安排。慢慢等吧,要么等的时间很长,要么根本拿不到优质的水洗煤。

是的,国企自己之间都这么玩儿,这个故事还真不是编的。

六十年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到了七十年代末这种风气达到了鼎盛。

仅仅是厂里的领导贪?不不不,是全厂上下一起。所谓靠山吃山,那么靠厂就吃厂。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趋同时,人总会表现出一种凝聚力,一起保护自己的所得利益。

这与是不是资本家没关系,无产阶级的工人一样如此。

毕竟谁能拒绝多吃一口肉呢?所以如何平衡,这向来是个难题。

“肆意妄为的让工厂无节制的给工人们法福利。虽然说可以提高工人们的积极性和向心力。

但是也很有可能造成他们成为自己的小团体,抗拒革新和改制。我就未曾听过有五十年不改制的工厂。”

“生产力是在进步的,生产关系也是在发展的。那么管理生产的方式方法和利益分配也是要不断调整的。

但是当工人群体自身因为利益问题而抗拒改制变革,那么这个企业其实离死也不远了。”

“甚至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搞什么顶班制度。毛主席,你说这和龙生龙、凤生凤又有什么差别呢?

工人自己把自己的阶级固化,他们哪里来的变革的力量,来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呢?”李锐这话说的很难听。

但是却切中要害。后世大量的国企倒闭,说到底就是因为缺乏变革,跟不上时代。

工人评判一个好厂长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谁能给工人多发福利,谁就是好厂长。

谁要是把本该发给工人福利的钱拿去搞研发,那就要被全厂工人措脊梁骨。

但实际上把利润全拿去给工人发福利的厂长就是好厂长?

把利润拿去做研发的厂长就是坏厂长?

有的时候是不见得的。就像是打人之前要先把拳头收回去,这样打人才有力气。

但很多人见不得收拳头。

毛主席也是阅读了李锐给的大量后世资料,他也清楚这些在历史上后世已经发生过的真实案例。

他重重的点头:“是啊!小李同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侧重。想要用一个方案来解决这个国家所有的问题,并且是永久的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异想天开的懒政。”

“周总理啊,我们需要加快党政人才的培养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周总理道:“已经在搞了。李锐同志搞来的各种商品为我们赚来的外汇。实际上已经带动我们国内的相关产业了。

制造业在发展,服务业也就在跟着发展。1950年还看不出来,但是1951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势将会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扩大党政人才建设的相关议案了。”

李锐道:“我个人觉得,还是继续推动财税分配制度。关于企业福利分配,不能让工厂自己肆意滥发。

自己效益好的时候把钱花完,效益不好的时候张嘴等援助。这种做法无疑是不负责任的。”

“中央必须有掌控这部分财政的权利。”李锐如此说道。

当然中央掌握这部分权利,那么中央会不会又滋生出特权派呢?相比是会的。

所以对中央内部的定期清理也是需要的,并且是要常态化的。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这世上没有一个政策能完美无缺的解决中国所有问题。

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在实施时不断的平衡平衡再平衡。

所以党政人才的建设是重要的。有的人该上去就上去,有的人该下来就下来。

该奖赏的赏,该动刀子的动刀子。指望着一个政策就万年不变的,那只能存在于童话故事里。

“那关于工厂最大的福利,给员工盖房子这件事,小李同志你怎么看呢?”

“我吗?我的看法是实行双轨制。”“哦,什么双轨制?”

“就是以企业和政府为依托,修建保底性住房和廉租房。而更进一步的改善型住房则通过市场规则出售。”

李锐如此说道:“赚取的利润再用来修建保底性住房和廉租房,将这三种住房全都纳入企业考核标准。”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建议。我也不知道这项建议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多少问题。

所以我个人不建议直接大面积推广。只能小范围试点,如果好用在推广,不好用便取消。毕竟住房问题,将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未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毛主席想了想道:“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但是有个基本原则。每月住房开销要控制在工人收入的百分之十之内。”

南京便是这场住房实验的第一个试验点。

梅花厂要该三个员工楼,而市政府也准备盖十栋廉租房和十栋改善性住房。

选南京的原因也很简单,南京是大城市,但是又没那么大。南京有一些有钱人,但是又没那么有钱。

在这里,这场关乎中国未来住房的实验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而与此同时在欧洲,另一个牵动亿万欧洲人眼球的大事也要展开了。

那就是到底是太某报的主编跳进泰晤士河里游泳,还是泰晤士报的主编跳进泰晤士河里游泳呢?

全欧洲都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