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南洋攻略一起
如果说毛主席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爱的非常深沉的话。
那么在南洋等地,那里的华人则是爱着这个国家又恨着这个国家。
南洋,一个中国人形容南中国海以南诸国的称呼。
一句南洋包含着:菲律宾、马来、印尼、泰国等等国家。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南洋讨生活的?
这大概要从几百年前开始说起了。明朝建立后以户籍划分三六九等,万恶的户籍制度开始了。
就连满清入关后,他们都自认为废掉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救了天下人。
甚至很多汉人也同意这个观点。
户籍制度大概是明朝最没有人性的一种制度,唯一的好处便是方便统治阶级更有方便的统治和剥削人民罢了。
就像是明朝时期的疍家人,被勒令终身不许上岸。入了疍家籍,那一生就只能漂泊于海上了。
有的疍家人心一狠,下南洋闯自己的事业去了。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向东南亚自主移民的风潮就没停过。
或因为天灾人祸,或因为官府压榨,或是不甘心在老家只能当佃户。中国东南沿海的民众们,扶老携幼,带上大包小包,踏上了前往南洋的客船。
数百年来,中国移民几乎不曾断绝。
这些踏实肯干的中国移民依靠着自己的勤奋与不怕脏不怕累,以及优秀的头脑,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发展,在南洋地区开始积累财富。
他们一点一滴的将财富汇聚起来,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开枝散叶。
原以为这里将成为他们新的故乡,可是华人积累的财富却引起了强盗们的觊觎。
有西班牙人,有葡萄牙人,有当地土人,还有后续来的英国人、法国人等等等。
屠刀一遍遍的从南洋华人身上划过,华人的鲜血和哀嚎不曾在这片土地上停止。
每当华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有人举起屠刀。
就像是屠宰场里的屠夫磨刀霍霍的面对猪羊。
华人的鲜血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干涸,为什么是华人被屠戮?因为当西班牙人屠杀马尼拉华人后,马尼拉总督害怕中国(当时已是清朝)报复,所以递交了一份外交国书。
国书内容大意便是说中国人在马尼拉暴乱,自己不得已派兵镇压云云。
基本上就是一份颠倒黑白的外交文书,用意就是试探清朝政府。而清朝政府也不愧是清朝政府,他们很快就派人回应了。
回复的国书道:海外皆是贱民,非我大清子民,贱民暴乱莫要友邦惊诧便好。
自此以后,南洋诸国所有人都知道了,南洋华人是一帮没有靠山的的浮萍。
只要没钱了,抢他们一波便可。于是乎谁都可以举起屠刀,谁都可以杀了他们,抢走他们的金钱,掠夺他们的女人,奴役他们的子孙。
这才有了南洋华人组建兰芳共和国的故事。
如果说中华之民谁最先觉醒国家意识,那么并不是生活在中华大陆的国民,而是这群漂泊于海外的南洋游子。
他们无比渴望自己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于是乎在清朝时他们几次上表求清认他们为藩属。
当意识到清靠不住后,南洋华人又不留余力的支持孙中山组建中华民国。
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人捐钱捐物。民国没有橡胶,南洋商人破家捐橡胶。
民国没有汽油,南洋船运大王发动所有船只运送汽油。
民国没有足够多机工,南洋华人把自己的孩子一船一船的运回中国。
谱写了一部字字泣血的南桥机工英雄传。
南洋的华人没有对不起自己的祖国。
可是这个祖国却一次次的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南洋华人破家散财支援民国的物资在哪儿?
没有到灾民嘴里,没有到士兵手上,而是过了四大家族的手,都卖到了市面上换高价。
南洋富商在上海买到印着南洋捐助的大米,他的心头已然是在滴血。
那些抱着为祖国而战的年轻南洋机工们,开着卡车一次次的穿越中越边境中缅边境,为国军拉回一车车的补给。
可是承诺为他们支起来保护走廊却由始至终都没成立。
南洋华人的心就在这开始,一点点的死了。故乡,终究是个回不去,也不值得回去的地方了。
但真的如此吗?章莱盛和黄秀智两人是南洋的商人。和许多南洋的华侨一样,他们在南洋的主要生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橡胶一个是原木出口。
其中显然是橡胶比较赚钱,因为橡胶是一种全世界都缺乏的资源。
一直到后世,橡胶的价格也不算多便宜。
手握着大片橡胶林的两人可以在南洋轻轻松松的赚钱。
但是他们还是在传统中国年之前去了一趟香港。
去香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南洋华侨商人都收到了请帖,新中国希望请他们去谈一谈,聊一聊。
因为考虑到南洋华侨们被民国伤的不轻,以及考虑到安全原因。
所以这次双方的会见选择在香港进行,让华润公司代表中央和南洋商人们谈。
谈的内容有几点,第一是关于新中国购买南洋橡胶的生意。
第二是新中国希望通过南洋商人将新中国的一些产品卖出去的事情。
第三则是新中国希望能对南洋商人进行招商引资。
具体实施方略参照中国国内公私合营的方式。
前两点对于南洋华商来说其实都还好说。
都是做生意,只要能赚钱就好了。
但是新中国的招商引资则让大家都没说话,其实也就是大家都不同意。
因为新中国的公私合营政策里,私人方是不占据企业领导权的,只有分红的权力。
所以说是招商引资,但是在这群南洋商人看来,新中国这更像是一种空手套白狼的行为。
这是他们觊觎自己手上的财富,想要把自己手上的这点钱全都给弄走啊!
所以南洋商人们都没说话,华润公司的代表们也没有急。这件事必须慢慢来。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各种原因,新中国的资本达到了绝对稀缺的水平。
所以在历史上中,中国对苏联的外资极度依赖。苏联外资一断,新中国就要死要活。
最后毛主席带领人民搞出了用劳动力的L替代资本的K,生生的保住了中国的工业化成果。
代价就是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这个时空中有李锐的出现,新中国在资本积累阶段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不需要完全依赖于苏联了。
所以中央也动了心思,能不能争取南洋华侨呢?如果华侨的外资能投入中国市场,那么将帮助中国解决很多资本上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