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宽进严出
对于高碑店的村民来说,去这样的大学校参观那还是很新奇的一件事。
人在地位相对较低或者说比较穷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情绪。
就像是进城的农民工不敢进高级商场去逛,也不敢进建设的高大漂亮的图书馆里看书一样。
有时候建筑本身的气派就会震慑住一些人,让人心里下意识的远离这个地方,认为自己和这个地方并不匹配。
当地的村民看着这样看上去就很豪华的建筑,心里自然是下意识的觉得这地方是给城里老爷们准备的地方。
不过校长很显然是不想让当地村民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这个校长算是一个老党员了,他虽然对技术上的事情不是很懂,但是却知道怎么做群众工作。" 在延安时期就开展识字班和读报组之类的工作。
延安展开十一工程时,他就时主要推动人。(注:十一工程在前文写过。组建这个学校的时候,毛主席时亲自任命他担任校长的。
并且和他彻夜长谈过一次。
主要意思就是要让校长黄章注意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必须要打破学校与生产的隔阂,尤其是要打破城市与农村的隔阂。
现在职业学校推进不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甚至连小城市都去不到。但是在北京这里,至少要打破北京城里的市民和农村村民之间学习的隔阂。
因为越是研读李锐提供的后世资料,毛主席就越是对后世中的很多事情感觉触目惊心。
其中最让他感到不快的部分莫过于城乡二元化和学校彻底脱离群众这两件事了。
城乡二元化造成的问题暂且不提。就单说学校彻底脱离群众,彻底脱离生产关系,这件事就让毛主席非常不开心了。
要知道毛主席一生都在致力于打破高校与生产之间的隔阂。
多次发表过公开讲话和文章,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不能每天就埋头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里。
必须要抬眼看看世界,尤其是要参加生产建设。
因为彻底脱产和完全脱离群众所教出来的学生时什么样的?
具体的不好说,但是莫名的自傲,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情绪总是有的。尤其是在这个年代,大学生紧缺的时代,很多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就几乎确定可以拥有一个干部身份了。
再加上学校彻底的脱离生产和群众,让一群年轻人从学习的时候就变得超脱和漂浮了。
为什么新中国后来搞了院系合并,教育调整?这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
更不用说之后毛主席还让高校学生必须要参与劳动生产(非上山下乡),为的就是让这群学生们不要活在云里。
不能脚踏中国的黄土地,天天活在洁白的云端,那么只会觉得双脚沾满泥污的农民时肮脏下贱的群体。
不过很可惜,在历史上中毛主席做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
不仅仅是付诸东流,甚至很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成长成为一方首脑后,公开批评这些政策。
认为让大学生参与生产融入群众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政策。
四十年后这样的批评声浪铺天盖地。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毛主席教育政策的全面否决。
其实这个政策错了吗?并没有,只不过是让一些人吃了些苦,他们不乐意了罢了。
调整新中国这辆大车容易吗?显然不容易。李锐清楚,看了李锐提供的材料的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更清楚。
996和007可不是革命烈士舍生忘死建立新中国所渴望的新世界。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能从基层出发。
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毛主席认为新中国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大学。
尤其是各种全科大学,数量巨大,但是成果却很少。
尤其是后世那种到处都是二本、三本和野鸡大学。
对科研用处很小,但是却占着国家的补助。
教出来的学生也基本上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很多时候二本大学里读机电、工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
而且大概率他们这辈子也不会和机电、工程这些工作打交道。
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制定好政策,规划好新中国的发展。
集中本就不多的资源,努力搞科研型高校。更多的学生,不论是城市里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以后都以职业教育为主。
能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不知道,但总要在这条路上闯一闯,每条需要走的路都要走。
而不是站在原地大吼:“这条路走不通!”
于是便躺在原地不动弹了。
高碑店附近的村民里选出了一百来个代表,也跟着南洋子弟们一起参观这所新建的职业学业校。
王大爷爷孙也在期间,因为王大爷的孙子今年刚好念初中最后一年了。
他马上就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选择,那就是继续读高中,还是直接毕业参加工作。
初中在这个年代也算是个高学历了。
要是参加工作的话也能去到北京城的街道社区直接参加工作。
一百多名村民代表和十几名南洋子弟在校长黄章的带领下进入学校参观。
这所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巨大,和一所大学几乎没差别。
不过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是待修建状态,没有全部修建完成。而且学校内还有大量的土地空置着,这些土地并不是打算用来盖房子的,而就是农田和水塘。
就像是黄章所说,学校真的教种地。
村民代表们瞪着眼看着这些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惊讶道:“还真的在学校里种田啊!”
校长黄章笑着问各位村民:“大家都说种地不用学,看看我们学校老师搞出来的农田和你们村里的比比,是不是要更好点?”
黄章这话还真的不是吹嘘,为了搞这个学校,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
除了修建校舍外,最重要的就是各种师资力量了。
黄章从各地抽调了一些相关专业人士,这其中就有农学方面的专家。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些农学方面的专家搞了一些试验田。
不仅仅是作为教学使用,同时也是在实验优化种子。
这些农田的涨势比农民们种的农田好了许多,禾苗笔挺,看着就健康粗壮。
“你们也都是操持庄稼的老手了,看看这田怎么样?”黄章笑着说。
王大爷凑到农田旁边看着,眯着眼睛仔细观察,片刻后抬起头说道:“怕是比咱家的地能多产个三五成啊。”
村民们都知道王大爷是料理农田的好手,他说的话在村里还是很有权威性的,他这么说村里人都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