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社会主义的食堂(第2/4页)
瞧,赫鲁晓夫同志的大嘴巴开始了。
虽然从他的角度来说,这么说没错。
而且从实际和客观角度来说也确实是如此。
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如果没有苏联撑保护伞,确实是不够资本主义国家打的。
但是有的话是不能这样直白的说的。这么说了,你大国沙文主义的苗头就会从一根嫩苗长成参天大树。
周总理心里是不舒服的,但是这种不舒服是要马上压下去的。做为新中国外事第一把手,周总理早就习惯了喜怒不形于色。
赫鲁晓夫继续道:“中国的同志们很不错。你们应该在后勤和轻工产业上发挥你们的长处。”
周总理哈哈一笑:“确实如此,我们也正有此意。”
周总理干脆顺水推舟的说道:“我们新中国在重工业上有很大的短板,需要发展的时间很长。”
“我们并不介意为苏联提供更多更好的轻工产品。从服装鞋服到棉纺副食,再到电影杂志等等。社会主义阵营需要什么,我们都可以生产什么。”
听到周总理这么说,赫鲁晓夫笑的更开心了:“哈哈!对,就是这样。斯大林同志说过,苏联应该把精力放在重工业和美国的竞争上。新中国要是能在轻工业上补足苏联的缺的东西,那就交给中国人做。”
“所以,我觉得新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食堂和裁缝铺!”周总理这么好脾气的人,听到这话都忍不住一窒。
好家伙,赫大嘴巴这个外号听着不觉得有什么。
但是真的和他打交道,确实是能把人气死。处于上风就小人得志,落于下风就语无伦次。
说的就是赫鲁晓夫了。
周总理整理了一下心情后继续道:“既然是这样,赫鲁晓夫同志,我这里有一份小小的提议,你看看?”
周总理将翻译过并且做了一定修改的李锐计划书交给了赫鲁晓夫。
当然这份计划书里并不包含中国产业链布局以及更深刻的东西。
而是简单的一份商品名录。
以及中国打算在苏联搞预售和众筹的计划等。
这份商品名录中有四分之一的商品可以现在就生产。
但是想要扩大规模就必须要搞预售,给中国拉到投资,扩大生产线。
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苏联老百姓的购物需求。
而剩余的四分之三商品,则真的就是有了详细的技术储备和实验,只要钱到位,设备搞起来。
两年内修建起工厂,就能开始大规模生产了。这就是需要众筹的东西。
赫鲁晓夫看见了这份商品名单后,他的眉毛忍不住扬起来了。其中包含的品类极多。
以他这次来中国主要考察的罐头食品为例,其中各类罐头食品分为两大类共计七十多种。
肉食罐头和水果罐头。
针对的都是苏联以及东欧国家急需的东西。
“菠萝罐头、黄桃罐头、荔枝罐头、水梨罐头。罐焖牛肉罐头、番茄牛肉罐头、马鲛鱼罐头、带鱼罐头……”赫鲁晓夫看着这些东西,忍不住啧啧道:“这些东西真的能生产出来吗?”
苏东地区缺少热带水果,能出产的水果以浆果为主,还有一些莓果和苹果。
但是苏联人狂热喜欢热带水果。比如菠萝,苏联人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帮他们长期出产菠萝罐头的地方。
一直到古巴的出现,加入苏联阵营,苏联才算是有了个出产热带水果的地方。
而这些罐头还仅仅只是开始,在后面还有很多彩绘的页面。这些页面全都是一件件漂亮的服装。
模特穿着这些衣服和鞋子摆出不同姿势,阳光帅气。比如说里面有一个工装系列,虽然赫鲁晓夫一眼就能看出来这衣服的设计是根据工厂的工人装改进的。
但是这服装却展现出和和工厂工装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更加简练帅气。
穿衣服的模特五官坚毅,穿着这套衣服给人一种刚强英武的感觉。
赫鲁晓夫都忍不住连连点头:“这衣服真很好看啊。我觉得比法国巴黎现在流行的衣服还漂亮!”
还真别说,别看现在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是势不两立的状态。
但是在时尚用品方面、苏联真的是全面落后。
莫斯科现在最流行的服装和鞋子反而是米兰和巴黎流行过的设计。
苏联的工厂说好听叫借鉴,说不好听叫抄袭。
其实苏联方面也很想搞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尚审美。
但是在美学话语权上,法国在欧美占领这片高地太久太久了。
将近五百年的时间、巴黎都站在欧洲审美的顶点。
中国人却开辟了另一种风格,周总理给赫鲁晓夫的文件里,其中关于服装的宣传图片以工装、夹克、牛仔、工装马丁靴为主。
一种不同于法国巴黎那种精英阶级西装审美,这种穿看很平名,很工人,又有一种强烈的工业美。
连看了几页宣传图后、赫鲁晓夫忍不住高兴的大笑道:“这才是男人该穿的东西,法国佬的服装和这一比,简直就像是娘娘腔!”
而除了男装之外,还有同样干练的女性着装。
在表达女性美的同时,也把简练适合工作的属性拉满。面对周总理给的商品名录,赫鲁晓夫是越看越喜欢。
里面的很多东西简直就是直击苏联需求的痛点,是苏联最需要的东西。
赫鲁晓夫看完之后忍不住直接开口问道:“这里面的东西全都可以生产吗?”
周总理点点头:“当然,不过需要预售和众筹。”
周总理给赫鲁晓夫解释预售和众筹后,赫鲁晓夫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如果是从苏联手上申请贷款,先不要说审批时间有多长,就说能不能批下来也是问题。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的侧重是重工业。
赫鲁晓失承认预售和众筹是一个好办法。
而且新中国以国家信用为抵押,赫鲁晓夫倒是不怕新中国耍花样。赫鲁晓夫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走的时候不仅一个人走,还带走了一飞机的样品,和玲琅满目的商品图册。
他被周总理说服了,他决定推动这波中国商品在苏联的销售。
只要成了,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政绩,同时也将为苏联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福利。
当赫鲁晓夫带着一堆中国生产的商品图册和各种样品找到斯大林的时候,斯大林都惊了。
“中国人这是疯了吗?”斯大林不可思议:“他们是不打算发展重工业,把技术研究全投入到轻工业的生产之中吗?”
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在看了中国提供的商品名录,和赫鲁晓夫带来的中国样品,并且吃了中国的罐头之后,斯大林沉默了好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