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他们怕了
这场为期一个星期的中国百货展览会,其意义之大影响之深远,在五十年代前半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在东德的举办吸引了很多德国人前去参加展览,并且还收获很大的话。
那么在莫斯科举办的,规模比东德要大三倍的展会则是掀起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高潮。
其影响力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这么说吧,现在的南斯拉夫还没有和中国建交。
明明在1949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就发电报给中央,祝贺新中国成立,并承认新中国国际地位。
但是中央把这份电报一直留中不发,不公开表态。
因为现在的南斯拉夫和苏联的关系很微妙。
也不能说交恶,但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铁托不甩斯大林面子也是事实。
而中国现在还需要顾忌到苏联的脸面。
所以和南斯拉夫私底下虽然有一些很小的往来,但是公开场合上中南两国并没有建交。
斯大林和铁托都是以强硬著称的,所以现在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微妙的很。
没有公开闹激烈的矛盾(斯大林只是口头上谴责铁托和南斯拉夫),但是私底下暗流涌动。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缓和,在历史上中是等到赫鲁晓夫上台转变政策后才开始的。
但就这样,南斯拉夫和苏联的关系微妙成这样。
南斯拉夫的民生领导向苏联递交了一份非官方的信件。
信件上提到,希望派遣一支非官方代表的商人团队参加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百货展览。
因为南斯拉夫人也有人知道,中国搞出来的可乐和各种好吃的食品和好看的衣服了。
这些东西苏联人需要,南斯拉夫人也需要,南斯拉夫也从各种渠道弄来了中国电影,包括战俘营的真人秀等等在南斯拉夫播放。
这些电影和真人秀在南斯拉夫极受欢迎。
尤其是战俘营真人秀,已经重播了好多次了,但每次都是收视率冠军。
电影里面植入的各种产品,南斯拉夫人也非常想要。民众有呼声,而实际上南斯拉夫当局也不想真的和苏联闹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要不然赫鲁晓夫上台调整政策后,南斯拉夫也不会立刻借坡下驴。只是斯大林和铁托两人都太硬了,寸步不让。
而这次他们借着中国展览会的名义,派出一支非官方的商队来莫斯科,其实就是一场试探。
莫斯科方面也没有真的彻底咬死。
斯大林让赫鲁晓夫回信同意了这件事。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释放。斯大林和铁托都需要一个台阶。而这次,充当这个台阶的就是中国百货展览了。
在莫斯科的展会上,来自南斯拉夫的代表商队,一口气订购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各种百货商品、服装、食品饮料等等。
很多东西都没有现货,需要等待,不过南斯拉夫代表商队没什么问题。
因为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几乎没有什么不需要等待的商品。没办法,现在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一个强大的百货工厂。
李锐的三年计划走的就是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百货工厂,拉动全国生产线的路子。
而南斯拉夫与苏联的问题不过是这场盛会中的一个插曲罢了。
真正让人感到激动人心的是,莫斯科会场和东柏林分会场都收到了海量的订单。
其数量甚至超过了一开始基地内专家们所估算的量。
对此李锐只能是召集大家伙说道:“各位,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和一个更好的消息。”
冯石大笑道:“李主任有两句话,一句是废话,还有一句也是废话!”
现场笑成一片。
“老冯别闹。”李锐压了压现场笑成一片的声音:“你个老冯,现在也学坏了,开始学耍嘴皮子了。”
冯石哈哈一笑:“这不还是和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一起时间久了,我嘴皮子也利索了。”
“好了,大家别闹了。听我说啊。”李锐咳嗽了一下,现场慢慢安静。
“截止到目前来说,我们已经从社会主义阵营一口气拿到了合计一亿两千万美元的外贸订单。其中还有部分再谈,这再谈部分如果能达成协议,我们这次的外贸成果将会更大!”
李锐这话刚说完,基地里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技术员。
甚至是在旁边站岗的战士都难以掩饰心中激动的情绪。
拍巴掌、吹口哨,还有人激动的跺脚。“各位,冷静,冷静啊。”李锐说着让大家冷静,但是他的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这只是我们前进的一小步。有人下订单了,那么我们之前准备的各项施工建厂计划都可以拿出来了。”
“不管是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三省、内陆二线,从原材料到粗加工再到精加工的工业体系,我们现在都要按照我们最初制定的方案开始往下走。不过大家不要认死理。”
“因为理论政策永远都是理论。任何政策制定到执行,落地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这一点大家要打好预防针。如果一开始制定的政策和构想被推翻,各位也要知道,这是对事不对人。”李锐把话说到了前面。
因为理论设计如何完美,落到实际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实地操作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变数。
“这里面,能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就是我们的纺织行业。而棉纺行业现阶段有两个东西最关键。
一个是我们的物料种植,包括王将军在新疆已经开始搞的棉花种植。以及我们内陆地区可以种植的麻。”
“另一个是真正的大头,我们中国五亿人口能不能穿上衣服就靠它了。那就是化工化纤行业。”
“资料大家已经有了,你们给我提出的计算。李志方同志,化纤行业的技术公关问题将由你领头。
相关的产业我们之前也计算了。现在我们能生产的设备我们生产,能进口的设备进口。如果有无法生产和进口的,我来解决。”
李锐点了一个人的名字,李志方,新中国化纤行业开拓者之一。
后世很多人买衣服会追求全棉或全麻制品。
甚至很多人谈起化纤布料的衣服就充满鄙夷。
但实际上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把中国所有可种植的土地全种上棉花,也不够中国人穿衣需求。
中国人想要人人穿暖,化纤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可以走的一条路,化纤后面跟着的是中国的穿衣需求,化纤前面顶着的则是中国的石化工业。
李志方点了点头道:“李主任,放心吧。有这么多资料支持,我会让我国化纤行业笑傲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