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糖业的迅猛发展(第2/2页)
在历史上中1959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美苏百货展览上除了发生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赫鲁晓夫引进百事可乐。
最开始百事可乐的糖浆是在苏联生产的。但是苏联生产的糖浆有股子异味,大家都说是鞋油味,老百姓根本不喜欢。专家团队研究了几次,也没发现问题在哪儿。
后来只能是进口美国的糖浆。再到后期,苏联自己的糖浆生产技术力上升,才解决糖浆里有异味的问题。
中国东北生产的糖浆是作为深加工的原材料出口到苏联的。苏联几大糖果厂用这种糖浆生产的糖果一上市就受到了巨大的欢迎。
因为糖和糖是不一样的,甘蔗提炼的白砂糖与淀粉糖化后生产的果葡糖浆虽然都是糖。但是甚至理论上来说果葡糖浆在糖度上不如白砂糖。但是在给人的甜度口味上,果葡糖浆却比白砂糖更好。
因为果葡糖浆后味悠长,给人带来的味觉也更醇厚。后世甜食为了增加甜品的口感,不会单纯加白砂糖,而是会调果葡糖浆、玉米糖浆进去,增加甜味的变化。
苏联糖厂也发现了这一点,中国生产的糖浆立刻成为了苏联糖类制品中的高端货。各大糖果厂都想要配额。
苏联人的糖罐里已经无法缺少这种甜味了。
赫鲁晓夫作为中苏贸易的主要负责人,更是把西伯利亚班线运力拉满。每一车开往中国的列车都载满了土豆。
但是赫鲁晓夫发现这种方式不行,土豆体积太大了。于是向斯大林申请,把西伯利亚淀粉厂的产能全部转向中国,并且兴建更大的淀粉厂来处理西伯利亚每年生产的几千万吨土豆。
直接运淀粉去中国,再从中国运糖回来!
在多方的作用下,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已经拆分了。原来的厂长张冠林被任命为东北第一糖业厂厂长。
并且将东北多家糖果厂资源合并,同归通管。在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利用空余厂房建设新的糖业车间。
原本应该在1952年底才完成的年产六十万吨糖浆的指标,已经在1951年底提前完成。
并且因为王鸣岐教授已经能培养霉菌,不需要在依靠后世资金。糖浆的生产就不在仅限于东北了。
在南方和中原地区也开始派驻人手生产建设糖厂。
1951年底,新中国中央报告,中国糖业从1949年全国年产糖20万吨实现了几何级增长,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吨糖年产量。
而这个产量是历史上中,中国在1959年才能达成的产量。如今提前了整整八年。
坐火箭的蹿升速度也不过如此。而且根据专家组的计算,只要接下来的化肥产业和育种产业按照计划顺利进行。那么接下来十年都将是中国糖产业的飞升时间。
二战结束,全球对糖的需求无比渴望。中国人也无比渴望。
年产八十万吨糖对中国这个广袤的国家来说不过是在湖里撒了一把胡椒面。但是这把胡椒面总算是让清汤寡水有了些滋味。
而现在,为了让这湖五千年的水变得甜蜜蜜的,中国制糖产业需要更多的走出去。不能仅仅做苏联的糖业原材料供应商。
也要在高端糖业上占据一席之地,要与欧美同行分庭抗礼。赚取更多的外汇,用以购买更多的设备,让化肥产业、粮种产业更进一步。让国营农场腾出更多的手来生产更多的糖业原料。
悠悠糖果便是这走出去的第一步。
贸易部长叶季壮一直在重点关注开设在外国的中国商城。
因为这些商城不过刚开业几个月,已经开始在为中国疯狂的攫取紧缺的外汇了。
而原长春糖果厂(现东北第一糖业厂、长春分厂)在破晓基地的专家团队领导下,建立了悠悠糖果品牌,就是准备主攻欧美高端糖果市场。
虽然说是拿着基地里提供的各种糖果配方和生产工艺搞出来的糖果,但是好不好卖还真不知道。
如今白糖的价格在新中国是5毛钱一斤(五百克)。水果硬糖的价格则要八毛钱一斤,属于奢侈品级的食物,不是逢年过节,一般人家真不会买。
同样,在欧美糖价也没有特别便宜。因为现在全世界主流是酸法制糖,成本高的吓人。
1951年,在德国购买五百克水果硬糖、奶糖、太妃糖的价格在1马克到1.5马克之间浮动。
在苏联,这个价格在1.5一3卢布之间。
德国工人收入在150一200马克之间,苏联工人收入在200一300卢布之间。
糖绝对属于贵价品(当然没有牌佬抽卡贵)。
尤其是口味很好的高端糖果,价格其实到后世也没有很便宜。
中国现在生产的糖即然产量不够,还无法全面铺货去和欧美竞争。那么就干脆走高端路线吧。
但是这高端路线好不好走?不知道。
对于叶季壮来说,这些高端糖果已经算是溢价很高了。虽然理论汇率上人民币和卢布和马克的汇率差距不大。但实际上就一言难尽了。
就像是现在理论上两块多人民币就能换一块美元呢,但是换得到吗?
而在叶季壮考虑着这个问题的时候,从德国发来的电报打断了他的一切想法。
“叶部长,叶部长!”秘书急匆匆的跑进来。
“叶部长,德国的消息。我们新开的那个糖果店,人太多了,快要引起踩踏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