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邀请全世界(第3/6页)

但整体来说,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哪怕是童话故事一样,我看见全人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我这把年纪还是很感动的李主任啊,快把第二部放出来吧,我都等不及咯。”

李锐笑了笑:“好勒!”

就在李锐花了六块钱后世的资金购买了《流浪地球2》的资源后,他把影片投射到大屏幕上。

然后他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小声嘀咕道: “主席啊,第二部可就不那么童话咯。”

李锐的话音落下,《流浪地球2》正式播放。当第二部《流浪地球》在基地的观影厅内播放的时候,第一时间大家还以为是李锐放错了。

因为《流浪地球2》开场和《流浪地球1》完全不同。《流浪地球1》开场就是大太阳的特写,又是太阳膨胀,又是急速老化,又是各种地球上所面临的灾害画面等等。

这些东西在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观众:老子是一部很厉害,很了不起的,传奇大片!

是的,《流浪地球1》的开篇很宏大叙述了一个不得了的故事,开场就展现出自己是要搞一个无敌大项目的意思。

但是第一部受限于经费和拍摄技术的不够……虽然在开场搞得立意很大,但是接下来的前场戏却没能很好的承接开场的宏大。

当然,这种小瑕疵对基地里这些技术员、科学家、主席、总理等人来说算不上什么。

因为他们也不是专业的影评家,不会就这一点小东西对电影展开批评。

他们最多觉得叙事结构似乎掉落得有些厉害,但是也不是很影响观感。

而流浪地球第二部,则没有一开场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现自己很厉害,自己故事很宏大等等。

因为第一部已经做了,所以第二部的开场反而可以从容不迫。

当一名印度裔科学家在电影里展现数字生命技术的时候,基地里很多年轻的技术员……

包括总理和主席他们其实第一时间没有看懂这一段剧情是干什么。

是数学家华罗庚(同时也负责计算机项目)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说道:“是把人的思维 数字化的技术啊!” “用这种方式把人的意识放进储存空间,然后发射一个飞船逃离太阳系吗?确实节省成本,但没有了实际生产能力,只是把思维放进储存设备里,从某个方面来说人类确实能活下来。但这真的是活下来吗?” “没有了进步,没有了创造力,也不会有新的生命诞生。只会有因为设备老化而不断消失的数字思维。” “这运载着人类思维的飞船其实是一座移动的文明墓碑吧!”

华罗庚看着电影小声的嘀咕着。

虽然说看电影的时候说话有些不太好但是他的这小声嘀咕到是让很多人明白了什么叫数字生命。

而第二部电影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数字生命之上。

那个科学家也在开场就抛出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一百年后的危机,为什么要我们现在就来卖单呢?

那时我们早死了!相比于第一部在开篇就要迫不及待展现自己宏大叙事不同,第二部流浪地球的气质要沉稳的多。

当印度裔科学家的数字生命计划被叫停……

画面一转便切换到了一座已经因为战乱而荒废的城市之中。

当两名中国军人全副武装的进入这座城市的时候,故事的背景也被一点点的拉开。

这是发生在地球流浪前的故事,距离地球启程流浪还有十几年,距离地下城建设成功还有十年……

而距离非洲五十万只蚊子制作成的蚊子饼美食的失传已经过去了十余年。

这是一个混乱和新生同时进发的时代。

不时传来的枪炮爆炸声证明了这个时代并不太平。

当张鹏和刘培强登上最新一代的中国战机时,在场的很多技术人员,尤其是年青一代都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尤其是电影里根据歼二十为原型改造的战机以垂直起降的姿态升空时,很多年轻技术员都忍不住拍大腿叫好。

年轻人是喜欢这些高科技的。在第一部流浪地球的时候,因为经费有限技术有限所以高科技的表现力并不足。

卡车很科幻,感觉很厉害,但是细节不够……

所以无法展现出那种新时代卡车和旧时代卡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最令人映像深刻的高科技产品应该是有源外骨骼技术了。

但是因为基地里已经搞过无源外骨骼了……所以有源外骨骼也显得不是那么震撼人心。

而第二部里这个伴随着【距离太阳氦闪34年】的字样一飞冲天的飞机则完全满足了基地里这些技术员们对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一切幻想。

漂亮的线条,强大的动力,驾驶舱内的细节与磨损的起飞按键。

这都是上一部流浪地球中根本展现不出来的东西。 当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很多技术员虽然都知道电影是依靠特效特技制作的画面……

但是他们还是忍不住道:“这飞机是真的吧!是真的吧!”

因为太逼真了,他们都忍不住相信这是真的。

而面对技术员们的疑问,李锐只是笑笑不回答。当改装版歼二十划过水面飞过大桥,这一部电影才真正的拉开序章。

激烈的鼓声,响亮的飞机引擎声,战机划破云层的刹那,那顶天立地的庞然大物然占据了整个电影屏幕。

那是地球转向发动机!没有第一部的急切,那种迫不及待的想要证明自己很厉害。

第二部的沉稳和从容不迫一直压到现在,当那巨大的地球转向发动机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时,大家打心眼里觉得被震撼了。

因为相比于第一部里在阴天雪地里那脏脏的且看不清细节的画面相比,这个在太阳光直射下细节拉满的发动机太逼真了。

原本庞大的战机在行星发动机的对比下都显得如此的渺小。

就连钱学森、陆光达这样的科学家都动容了。

陆光达忍不住赞叹道:“人类科技的伟力,即便是我赞叹过多少次也不够。”

钱学森道:“即便是电影造梦之物,我见它依旧有如虔诚的信徒见到了真神一般科技便是这世上最大的伟力。伟力归于科学,伟力归于建造者!”

主席和总理看着这样的画面也忍不住惊叹。

主席道:“李锐同志,我怎么感觉这第二部和第一部完全不一样啊。虽然拍的是前面的故事,但是感觉完全不同啊。”

李锐道:“主席,您就慢慢看吧。第二部和第一部虽然同属一个框架下,但是拍摄的手法和拍摄气质已经截然不同了。”

第二部和第一部最大的差别就是细节拉满,信息密度也拉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