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搞点技术(第2/2页)
这简直不可思议!基洛韦佛是从工厂出身的,他见过很多工厂的老钳工们精湛的手艺。钳工是一个统称,钳工中还分为装配钳工、夹具钳工、模具钳工等等。
之所以要分这么多不同的工种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因为加工精度的问题,很多装配类的零件等到最后组合起来的时候都需要修件。
而这个姑娘直接从机器上拿下来的工件已经不怎么需要修了。
基洛韦佛相信中国人搞得这套工件,他们肯定是经过反复优化过的,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他的震撼。
1947年美国为了制造直升机螺旋桨而提出了苛刻的加工要求,无一工厂能完成。当时有美国科学家提出以数字控制机器的概念,是为第一代数控机床。
而在1951年,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协助下,第一代电子管数控机床正式诞生。1954年,全美国已经有超过四千台备种数控机床在全国工厂、实验室投入使用。
这一切苏联人是知道的,但是苏联在数控机床上的起步晚了。一直到1955年晚期,苏联第一台数控机床才制造出来。落后美国接近五年。而铺开数控机床设备又很缓慢。因为元时空苏联在电子技术上点的是电子管技术,而没有想办法去点集成电路。
一步错步步错。没有可靠先进的数控机床,苏联的很多技术装备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没错,苏联有很多厉害的大工匠大钳工。
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大工匠大钳工去弥补工业设备上的不足的。
而元时空跟着老大哥脚步走的中国也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可靠的工业设备远比一万个工人力也不知道能培养出几个的大工匠靠谱。毕竟一个万人大厂也不一定有几个大工匠。
而只要够资源,数控设备可以铺满整个车间。
现场的机床操作员曹文清就证明了这一点,她看着才十五六岁,并不是个经验多么丰富的老技术员。
但是她却制造出不亚于老技术员的工件。
基洛韦弗作为工业代表,他打算回去之后就禀告斯大林,中国在数控机床上的突破。
哪怕这东西和那个巨型彩电一样.是一个举国之力的技术奇观,但也证明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突破。苏联需要这样的设备,可以拿拖拉机换!
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基洛韦弗这样的人知道数控机床的含金量。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只看见一个穿着工装的漂亮姑娘拿这一个工件装进机床,然后关上机床门,按一按机床上的按钮,机床就自动加工好零件了。
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神乎奇迹一样的东西。
尤其是对于很多看展览的女生来说,她们忍不住发出赞叹:“这个设备,女生也可以用吗?好厉害啊!”
曹文清站在机器旁边,神采飞扬就像是一只骄傲的凤凰。
法国记者塞宾飞速的按下快门,捕捉下这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