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团圆(上)(第2/2页)

“会的,咱们国家当然会的。我们原子能研究所必须要加紧研究的脚步。我们的同志之前研究了原子弹,我们搞氢弹,不光要搞武器。我们还要搞核能发电呢!”

于敏看着漂亮的小镇中心广场,中心广场有很多后世公园常见的健身设备和娱乐设备,很多技术员和科学家已经在里面玩的不亦乐乎了。

“我们要把核能用在更多的事情上。如果有一天,我们有取之不尽的能源,那我们就有可以达成之前李主任所说的共产主义了。”

年轻的于敏和他的同事们信心十足。对着未来充满了希望。

而他们的前辈们,钱三强、陆光达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老一辈科学家和技术大拿们则焦急的站在小镇的入口。

“来了没有?”

“说是下午三点到,这马上三点,怎么还没来?”

“马上要到,又不是现在就到。你急什么。”

“你不急,我五年没见过我孩子了,他们还记不记得我都不知道了。我夫人会怎么怪我,我都不知道呢。”

“我妈都八十了,就我一个孩子。托地方上的同志照顾了三年多了,我老娘天天问地方上的同志,我是不是牺牲了。哎,人生多悲秋,我现在就想着老娘死前能给她尽尽孝。不要她西去了我连奔丧都没法……”

“哎……”

一众科学家和上了年纪的技术大拿们纷纷叹口气。

陆光达看着表,又看看小镇外唯一的道路,他一言不发,显得很冷静。

但是他频繁看表的动作却在出卖他内心的想法。

当时间来到三点零五分,一众科学家都快要等不住的时候,小镇的路口处,几台大巴车缓缓驶来。

许鹿希带坐在大巴车,遥遥的看着近在咫尺,但感觉又远在天涯的小镇。

她和陆光达已经分别了五年了。虽未成婚,但是两人的感情却早已深厚。因为邓、许两家上一代便交好,陆光达与许鹿希的父母都是当年旧中国处于最黑暗时期的探路者。他们和当时很多的人一样,不知道新中国的前路在哪,都在不断的摸索。

邓父在北大、清华教哲学,许父在北大教法学。

两人因为有共同的信仰和志向,成为了好友。也带着两家成了通家之好。少年时许鹿希就见过陆光达了。那时两人还是半大的孩子。当时许鹿希很不喜欢比她大一些的陆光达。

因为陆光达少年聪慧,家人每每谈及他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夸他。

当然,许鹿希也是一个很聪慧的女生。她的聪慧放在普通人里已经是足以傲视群雄的那种聪慧了。奈何对比的对象是陆光达。

这是个能让老师教授说【陆光达这次考试得了一百分,仅仅是因为卷面只有一百分】的人。

许鹿希骨子里是一种有些傲的女生,是那种外种柔内刚,带着三分傲骨的女生。她少年时期总想着和陆光达比一比,因为陆光达比她大。所以她每到陆光达所在的年级时,便会自觉不自觉的把陆光达这个年级做到的事情翻出来对比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比他强。

但是吧,有的事情真的是有天赋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和人比那什么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许鹿希少年时期的傲骨,总是被陆光达打击的体无完肤。虽然说陆光达完全不知道这回事。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去许家做客,许家妹妹就会准备一堆难题来问自己。

若是平常安稳时节,事情便该如话本小说里的爱情故事一样发展下去。

少年成长为一代宗师,少女倾慕于少年哥哥的才华,并在家人的支持之下两人郎情妾意,成婚办喜。

可惜,抗日战争打破了一切本该平静的美好。中国之大,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一直到战争结束的1945年,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助教的陆光达在教室里发现了一张熟悉的脸。

故事,又继续了。

两人的故事到这里本该平稳的继续下去。

他们本该漫步在未名湖边,聊一聊哲学,说一说绘画,谈一谈音乐。偶尔或许会做个数学题解闷。

金秋时节去爬爬香山,冬雪时分去故宫博物院看红墙绿瓦映白雪。

然后在长辈的撮合之下,理所当然的成婚。

本该是走到这一步的,甚至于陆光达的姐姐和许鹿希的母亲都准备好两人合力推一推,直接把陆光达和许鹿希的事情彻底定下来的。

郎有情,妾有意,本该是天作之合。

陆光达却因一封调令,人间蒸发没人知道他去了哪,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干什么。

一年只有几封信来报平安。对自己做的是什么,他只字不提。只是在几封信的末尾潦草的字迹问许鹿希是否安好。

那笔迹似乎是临时加的,又似乎是有千斤之重。他歪歪斜斜的写着,莫要误了许鹿希的人生幸福。

他后半生怕是无法再与她伴游来名湖,再爬香山看红叶了。

人生之路很长,希望许鹿希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自己这一生怕是要托付给祖国的伟大事业了。

而其实内心早就有了决定,心有所属的许鹿希却有着自己的主义。

等。

这就是她的主义。

就像是小提琴的木材需要等三十年才能成材制作一样。她也要等到陆光达回来那一天。

现在她轻轻抚摸小提琴,内心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