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辩(二合一)(第2/3页)
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肯定是有的。
但是普通人听不听得懂?听不懂的。
不要说本时空的大多数普通人了。
就算是在原时空几十年后。
已经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了。
有几个大学生敢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听经济原理是完全不犯困的。
又有多少学生对马哲毛概这些课程很挠头。
当然有学的好,理解力强的人。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普通甚至是普通偏下的人,才是占据这世界的大多数。
尼克松的发言是调动人的情绪。
他的发言是让那些有能力又想要赚大钱的聪明人看到美国的好处。
同时又让那些想赚大钱,又自以为自己是聪明人的人羡慕美国。
只要这两点达成了,那么尼克松就赢了。
因为美国的基本盘就是这些人。
难道美国还真的想要招一批充满信仰且意志坚定的聪明人?不要说尼克松不信了。
基辛格也不信啊。
这些人进来捣乱吗?莫洛托夫不想跳进尼克松和基辛格布置的关于美国经济是否强大的陷阱之中。
但是却掉进了另一个陷阱之中。
他在和尼克松辩论。
没有错,尼克松基辛格美国代表团的那些智囊可以听得懂莫洛托夫的发言。
莫罗托夫也可以在他的立场上用他的理论和尼克松一较高下,甚至辩论赢。
但是他要如何将这些东西传达给普通民众。
他没有办法快速的将这些发言总结出来。
形成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听得懂的话。
而根据莫罗托夫的这些发言,尼克松则反驳道:“您说了这么多计划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兜底的优势。
但是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们这样的计划经济兜底,以及社会主义的优势。
是否是在剥削那些有能力的人的价值。
用他们的价值去强行拔高那些普通人,甚至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人?这是否激发了普通人懒的可能性呢?让一个天才养活一百个懒汉?剥削一百个人养一个人叫剥削,难道剥削一个人养一百个人就不叫剥削了?”“如果在一个工厂里面,一个人一天生产100张桌子,另一个人一天只能生产80张桌子。
但是如果这两个人拿的工资一样,这在我们美国是非常不合理的行为。
但是在你们这里就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不对?”尼克松说到这里已经完全是辩的那一套了。
莫罗托夫既然不想和自己在经济层面的硬实力上去硬碰硬。
那么在这方面你也讨不到好。
莫罗托夫觉得尼克松说的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一时之间却想不到非常合适的言语去反击他。
如果是赫鲁晓夫站在这个位置上和尼克松辩论。
说不定赫鲁晓夫还能出一些奇妙的招式。
因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嘴比脑子快的人。
他在动脑子之前,嘴巴一般会先动。
而他心直口快的言语,虽然经常闯祸,但有时候也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说在联合国大会上拿皮鞋敲桌子。
这就很不错。
有的时候像赫鲁晓夫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桌子,可能还会更好一点。
不要理会美国人进攻的点,换一个自己擅长的点去打才是更好的方式。
这也就是毛主席在朝鲜战场上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理论。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
不要在方方面面和美国人去争。
他们的长处很多。
短处也很多。
要拿自己的长处去和人家的短处去打,而不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对方的长处打。
你这样一打就容易出问题。
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苏联方面的人员似乎并没有考虑到一点,又或者说他们考虑到,但是在这样的场合下面。
却没有办法立刻提醒莫洛托夫。
这样才是最难办的。
如果你要落进,非要和美国人在一件事上争论一个高低输赢。
那就不是输赢的问题了,是你战略方向错了。
元时空之中,苏联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他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和美国人竞争,但是却选择了一个对他们最不利的方向。
虚损国力到最后被彻底瓦解。
现在有些历史重演的味道。
不过是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在本时空之中重演。
你这样打,你还能赢?当李锐说说笑笑的带着代表团来到辩论会场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莫洛托夫不急不缓的说着美国所谓的自由经济本身是剥削。
会对人产生各种剥削。
说着经济上的依附性,说着文化上的依附性。
这些年苦学外语的李锐已经能非常好的掌握俄语和英语了。
他听着莫洛托夫的话,他都要晕了。
闹呢,莫洛托夫同志,你给美国总统上大学课呢?!还是你要给全球观众上大课?要知道一点,字母语言国家在创造一个新的含义的时候,因为是音表意。
所以为了创造一些表达新内容的时候,他们会创造新的词汇。
就像英语里葡萄和葡萄干这两个单词。
葡萄:grape,葡萄干:raisin。
两个单词从书写到发音,可以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一个英语国家的人不懂葡萄干的制作,只是单纯的学过这个单词,他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葡萄干是葡萄做的。
而在葡萄干里还分raisin(紫葡萄干)sultana(黄绿葡萄干)currant(无核葡萄干)。
在对比一下葡萄的原词,试问一下这东西有多难联想。
而涉及到专业领域,那么独有词汇更多了。
相信所有医生都学过医用英语,尤其是一些高级医技。
因为要使用美国西方进口的设备,要专门学习那些医用专业术语和器械名称。
这些专业词汇普通人根本不懂。
使用机床的英语词汇如此,使用器械的词汇也是如此。
还有各种经济学的词汇也是如此。
英语和类似的字母语言一般是个语序很强,准确性也不错的语言。
但是词和词之间的关联性却远不如中国的好。
中国教授演进,普通高中生连蒙带猜能听个大概。
而其他国家的就不好说了。
莫洛托夫您这样上大课,没看见对面的尼克松嘴角都例到天上去了吗?你这样有用,但是用处不大。
华沙辩论不是辩赢美国人,而是给全世界所有人看的。
其实苏联方面也不是没有发现问题,但就是一时之间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
李锐发现了站在莫洛托夫旁边的米高扬,他悄悄让人通知一下米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