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不藏私
王德庆坐在拖拉机的后斗里,在一堆钢筋上面坐着。也不在乎钢筋把自己的牛仔裤给摩脏。反正牛仔裤这玩意儿就是这么用的。
干自己记者这行的要是怕脏怕累,那就还不如不干,继续在外交部搞接待更舒服。
不过王德庆也算是发现了,那运输队的队长确实没有说错。
这拖拉机的后斗看起来是装满了钢筋,但实际上的量却不大。还不能铺满一个东风大卡车的后斗底面。
三辆拖拉机一起拉的钢筋数量也比不上一个大工程派遣一辆大卡车过来拉一车的量。
这钢筋的量确实不算多。
“队长,你说你们彭家村接下来的建筑的活儿多,你们这些钢筋够用吗?”在颠簸的后斗里,王德庆还不忘做询问。
队长一边开着拖拉机一边回话:“还行吧,你说要是全部的房子都用钢筋,那确实不够。而且不光是不够,那房子的造价也不是我们农民可以承受的。”
“那你们钢筋不够怎么盖房子啊?”
“嗨,用毛竹混呗。彭支书从《军民两地人才》的书里面找到的方法。这书里面有专门教人怎么盖楼的技术文章。”队长说到。
“水泥加毛竹也可以修建房子。但是只能修建不高于三层,横竖跨度不大于十米的房子。我们是毛竹混合钢筋,主要是给大梁增加一些强度。这样修的房子住个五十年八十年问题不大。”说到这里运输队长的嘴角挂起微笑。
他对于彭家村建筑队还是很自豪的。而且现在就要靠近彭家村的地界了,他指着远处的彭家村道:“记者同志,到了。”
王德庆在拖拉机的后斗里眺望着远处的彭家村,心里感慨万千。
为什么?
因为王德庆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不像农村的农村。去过的农村多了,他第一次见到道路修的这么好的农村。
倒不是说彭家村的道路是用水泥或者沥青铺设的。彭家村还没这个实力。但是彭家村烧砖窑和瓦窑,用生产时产生的碎屑收集起来,混合煤渣铺在乡村的主道路上,倒也是一条颇为像样的道路了。
这可比现在农村的土路要好太多了。至少拖拉机开上去之后没有那么颠簸。
而到了地方,王德庆也发现了为什么彭家村要搞一条这样的路了。
因为相比于一般人想象中田横阡陌的农村,彭家村显得过于繁忙了。
一车车的钢筋拉过来,一车车的砖头拉出去。还有瓦片,还有生猪,还有活鸡和鱼。这些货物在彭家村不断的流转。
这里繁忙的像是一个农贸市场,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农村。
当然,村里最显目的就是在东边的七栋新盖好的小楼。
王德庆不由自主的侧目相看,他再三的发问:“这个小楼真的不是村领导干部自己腐败盖着自己享受的?!”
别怪王德庆这么问,毕竟他当记者这些年也抓到过基层腐败。
不过运输队长回答道:“啥啊,那是咱们村几个去苏联务工的农民建的。咱们的村长的房子还在村西头呢,那房子比这个可差远了。”
“哦。”王德庆点点头,没有发表意见。他就先在村里转转。
彭学武有一个很大的设想。
因为彭家村建筑队既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么就干脆吃的大一点。
他知道别的村子后面会跟着自己学。那么自己就干脆做一个更好的榜样。
仅仅是建房子就够了吗?
不,还有建好房子后的装修、家具,以及配套的各种东西都可以准备上。
如果找彭家村建筑队,那么就给人搞一个总交钥匙的工程。让人能直接入住。
这样一来,彭家村要做的事情就多了。不仅仅是建房子,还要搞木匠,还要做粉刷,还要自己搞窗户等等。
彭学武得了高县长的命令,要把周围的村庄都带起来。
那么就把周围村庄的能力都整合一下吧。
能修房子的修房子,能做家具的做家具,能做杂活的做杂活。
这样一来,其实带动的产业就多了。
就连乡村铁匠铺的生意都变多了。
所以王德庆在彭家村见识到了一种勃勃生机的模样。
村里的学校也很多孩子在读书。
村里也看不见闲汉。村里的老人和妇女都有很多活要干,好像所有人都有事情要做。
这种忙碌的样子不像农村,更像是城市里的工厂。就像是自己之前去淮南去的钢铁厂一样。
王德庆没有犹豫,他相机的快门咔嚓咔嚓的按下去。
把他在彭家村见识到的一切都拍摄了下来。
在北京的时候,他就听说了,中央希望农村能盘活经济。
而现在,最好的案例就在这里。
王德庆深入的调查彭家村发展的轨迹,在彭学武回来之前,他就已经把情况调查的七七八八了。
而彭学武回来之后,得知了王德庆的来意后,他也没有吝啬。直接把王德庆带去自己的办公室。
把彭家村的历史好好的和王德庆说了。王德庆想要拍摄什么,彭学武也很配合。
“彭支书,您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德庆对于彭学武非常配合这件事有些意外。
因为按照一般的般农村人来说,有赚钱的方法都会藏起来。
彭学武却笑着说到:“这有什么可藏的?要是全天下的农村都能发展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大好事。”
“王记者,我不藏着,你也不要藏着。把彭家村的发展都写进去。要是全国都能发展起来,全国农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才是我想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