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水越来越浑
“犹太人可是太坏了。他们就是想要把美国给国毁掉啊。”
在美国的酒馆、咖啡厅、餐吧等等地方都有类似的言论在传播着。
这次可真的是把多年以来都埋下的雷给引爆了。 这些年美国从中国购买的东西太多了。
多到很多时候都没办法进行统计了。从半导体,在到各种原材料,还有七七八八的各种东西。
你要说贸易是自由的?这句话也许没错。但是要知道现在是冷战时期。很多时候贸易是受限制的。
如果说进口苏联的鱼子酱或者是进口中国的蚕丝制品还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毕竟这些都是奢侈品,并不影响大家的日常,也不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
但是如果你连机电器械都大量进口,并且不在自己国家生产的时候。那么大家伙就要考虑一下,你这样是不是有问题了。
就连现在的美国老百姓都知道不能搞【造不如买】的这一套。现在的美国,全民愚民教育还没开始呢。
所以现在大街小巷上都充满了忧心忡忡的美国人。
他们都会在聊这些事情。
“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年看的电视机里面的元器件,有很多都是中国的?”
“我还以为那些都是美国生产的呢。”
“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没有那些生产这些部件的工厂了?”
“难怪我们的工人赚不到钱了。原来都是被这些人从中赚了差价,然后排挤掉我们的企业啊!”
这样的言论在美国境内声嚣尘上。
原本美国这段日子就不怎么安稳,之前的恐怖袭击,在到这段时间的股价不稳。还有旧金山抢劫案等等的破事。
这些东西如潮水一般的接踵而至。这更是让人心惶惶了。
这一切的结合,再加上舆论的引导就会让人开始忍不住思考,到底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现在好了,有人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因为犹太财团为了赚钱。
这个解释太合理了。合理到犹太财团自己都无法反驳。因为他们真的就是这么干的。
所谓谎言并不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这些就是快刀了,快的能剔人骨肉。
而至于以色列被红色思想给荼毒了,这个话又要分怎么看了。
因为从真实角度来看,以色列这个犹太大本营里确实有很多当年的苏联犹太人。
以色列建国的时候,苏联官方鼓励境内的犹太人前往帮助以色列建国。当时苏联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希望苏联的犹太人在以色列取得主导权。
往中东地区插入红色思想,从而达到把全世界慢慢都染红的目的。
不过真实的来讲,苏联的目的并不成功。就像是元时空之中,主席希望那些接收了共产主义改造的日籍解放军战士回去日本后能把日本改造一下的目的,最后也没能成功一样。
反动势力真的是太强势了。
那些进入以色列的苏联犹太人,即便是有信仰,但是也很难搞出什么事情来。
大概以色列的集体农庄(纳基布滋)是他们在以色列能搞出唯一个像社会主义的东西了。
而这东西也被当成了攻击以色列的借口了。为了证实以色列已经被红色思想荼毒了,所以纽约时报上开始渲染这些事情。
《犹太到底是我们的盟友吗?》
《他们想要控制谁?》
这一系列的文章被炮制出炉了。而伏萨拉家族和其他犹太家族想要反击,从舆论上扳回自己的劣势。但是很可惜,现在负责新闻审查的是赫克托尔。
他一刀切了所有关于犹太集团正面的新闻宣传。
这一下就把犹太集团的命门捏的死死的。
当然,关于中国生产的产品被犹太财团包装后,在卖到美国来这件事。对于中国来说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有一批本该外贸出去的东西可能会卖不动了。
不过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在今年,李锐这个已经转正成为计划经济委员会正主人的大领导,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提议。
那就是在未来五年内,中国需要逐步开始适度的通货膨胀,来刺激国内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民众购买力。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通货膨胀未必是坏事,只要一切在适度可控的范围内就好了。适度通胀有益经济健康。国家和国民都会有好处。
而反应到最直接的方面就是1965年的第三季度,全国范围内的调薪。以及物价局调整物价。
总体上来说物价涨了,但是工资涨的更多一点。
现在国内也在跟踪报道美国现在的乱象呢。当然,是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角度去报道的。
中央新闻台的主持人在报道的时候还特意说道:“现在美国乱象丛生。自从旧金山抢劫案之后,美国就在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前进。并且美国党派之争愈演愈烈。是否会爆发新一轮的排犹浪潮犹未可知。”
美国会不会爆发排犹浪潮不知道,但是霍华德·米勒和一众从朝鲜战争退下来的战友们却是知道,现在还真的是发展黑豹社区的好机会。
因为现在几乎所有人的目光和精力都被犹太集团的各种操作给吸引住了。
霍华德·米勒和一众战友们在老伊尔的引荐下,加入了黑豹党。而现在美国这种纷乱的局势下。黑豹党这种社区互助自治的形式,反而是受到了很多的青睐。
社区的扩展如火如荼。已经从奥兰多地区向外扩展很多了。
包括大西洋城、费城、匹兹堡等城市都开始有了黑豹党社区了。
革命的发展迅速。
美国新老利益家族的对立也是越来越激烈。
杰克·摩根已经做出打算了,就算是自断一臂,他也要保持摩根家族的独立性。
所以接连不断的资料爆出。让伏萨拉家族和其他犹太家族的赚钱大计根本无法施展。
而真正最绝的一件事发生在七月的中旬。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约翰·肯尼迪正在参加一所大学的橄榄球表演赛。
就在他作为嘉宾为比赛开球的时候,一声枪声响起,一颗子弹朝着他飞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