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年之期已到

对于小老百姓来说,日子只要越来越平稳的过就好了。

他们才不管什么国际大事不大事的呢。只要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就好了。

1970年的夏天,在苏联又工作了好几年的葛丹终于结束了他的工作期。准备带着老婆孩子回国了。

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在1950年还要靠偷同村家里的兔子打牙祭,时不时偷人点剩饭填肚子的家伙。

一个在寿县看着人家钢铁厂工人早饭能吃豆浆油条而羡慕的流口水的家伙。

一眨眼已经是二十年过去了。当初那个有些流里流气的村熘子,现在也已经长成了一个昂藏七尺顶天立地的中国工人了。

他带领的施工队,帮助苏联假设了一条横跨苏联东西向的网路。工程干了五年,他也该回去了。

“工作任期到了,真的不打算再续了?”项目部的经理有些舍不得放走这个技术骨干。葛丹带人的技术不错的。施工也是一把好手,走了太可惜了。

现在已经蓄起一把络腮胡子的葛丹摇摇头道:“不续了,现在在苏联工作的工资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而且算一算我离家都已经十多年了。”

“再不回去,我都不知道咱还算不算中国人了。所以这次还是回去吧,不在外面干了。我和我家乡的老叔已经打好商量了,回去了也有个工作岗位给我。”

项目经理听到这里点点头:“是啊,现在来苏联务工挣钱的不如十年前那么多了。毕竟国内现在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在国内城市里有个正经工作岗位的,未必能看得上来苏联务工吃苦赚的这些钱。现在咱们招人越来越只能往贫困地区找咯。”

项目经理说道这里,忍不住叹息一声。

但是葛丹却哈哈一笑:“那是好事啊,苏联的基建还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口。咱们中国的一些地区富裕了,但是还有一些地区贫穷啊。把贫穷地区的老乡拉过来挣钱,他们挣钱了带回家,刚好把他们贫穷的老家也发展起来,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项目经理听着这话一愣,随后哈哈大笑:“你这事把苏联同志当羊毛薅啊!”

“怎么能这么说呢,咱们这叫双赢!”葛丹哈哈一笑。

和项目经理交接完工作,去财务那边结完工资之后。葛丹就要上交他的工作证等各种证件了。

说起来有些不舍,但是这就是生活,是个人命运的走向。

十多年前,葛丹用一纸合同来到了万里之外的苏联,现在这合同到期了,他也该回去了。

他略微有些感叹和不舍,但是这种感情只是一瞬。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国内发展的更好,虽然他已经有好多年没回去了。但是他相信自己老叔彭学武给自己写的信。

人家现在可是镇委书记,还能骗自己?他天天催着自己回去呢。自己有焊接的技术,这些年铺设网线架构设备又学了很多新东西。镇上的电线厂刚好缺少自己这样的人才呢。

不过在葛丹即将离开的时候,一些相熟的工友来找他。就一个请求,帮他们把信带去国内邮寄。

因为国际信件寄的很慢,葛丹过几天就回国了,比邮递走的快多了。等葛丹到了国内在找个邮箱把他们的信件给邮递了,他们能节省不少时间。

当然,最快的方法是拍国际电报。但是他们舍不得。国际电报价格太贵了。

项目里和葛丹关系很好的那个工程师感叹道:“哎,要是中苏两国的网络能全程并网就好了。那样交流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

葛丹却道:“不是听说快了吗,好像就最近俩月,北京和莫斯科就要直接通网,苏联民用网络和中国民用网络就要合并了。”

工程师点点头:“是啊,是啊。不过可惜咱们现在工地附近,也没有咱们可以用的电脑和网络设备,不然我应该能给北京老家的亲人发信息了。”

“李工,这并网了之后,也就是你这种来自大城市的人有好处。要是和我一样乡下来的,还是要靠电报和信件啊。”葛丹摇摇头。

对此,李工倒是没说什么,他挑挑眉道:“嘿嘿,葛丹你是彭家镇的吧。”

“是啊,怎么了?”

“没啥,你回去就知道了。咱们国内的某些东西的发展啊,和苏联不一样。你回去就知道了。”

李工嘿嘿的笑着,也不说清楚。只说等到他回国了到时候邀请葛丹一家去北京玩。

不过葛丹可能等不到李工的邀请了。因为他这次回国就已经准备好了,要去北京好好的玩一玩。玩

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这次回国,葛丹和卓雅已经准备好不坐那个摇摇晃晃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火车了。

虽然说这些年中苏不断的返修和新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让铁路运力不断的提升。

但是长达十几天的火车旅程还是很折磨人的。

所以,葛丹和卓雅准备体验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坐飞机!

葛丹和卓雅结婚的这些年,卓雅基本上都是住在父母家。因为葛丹的工作状况就是到处跑,一个月能挤出四五天在家就不错了。

还好,葛丹还是很负责的,至少金钱上没亏待卓雅母女。不然卓雅的老爹脸色肯定会很难看。

而现在葛丹要带着女儿和外孙女以后都定居去中国了。老俩口都有些不舍得。

当天晚上卓雅和葛丹小别胜新婚之后,她拥着他说出了老俩口的不舍。

葛丹思考过很多次了,他这次开口说道:“我一直觉得,要不然咱们把父母都接到中国一起去。我是孤儿,父母早亡。这些年岳父岳母对我和对儿子没什么区别。他们也退休了,把他们一起接到中国去养老吧。苏联太冷了,岳父现在冬天抗过冬用的燃料也越来越吃力了。”

“咱们也让他们选择在中国生活养老一段时间吧。”

夫妻俩很认真的思考了在这个问题,并且和老俩口开完会之后确定了。要把他们一起带回中国。而这方面的协调工作,葛丹又只能厚着脸皮求彭学武协调了。

对此彭学武的回话倒是很快,一封国际电报拍过来就一个字:可。

而葛丹带着一家人前往哈巴罗夫斯克这个远东大城市(有七十多万人口),在这里他们准备搭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人民航空公司的飞机,从苏联直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