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2/3页)

杨怀恩坐在主位被一群人眼睛盯着,他只能强压着把到了嘴边的哈欠咽下去,倒是羡慕起儿子。

至于褚亮,杨怀恩一直觉得他天资并不在读书上,虽然他很聪明,但性子过于活泛,热衷于交际,没法沉下心苦读。

而辛长平,当初杨怀恩给他取字学洲,最是贴切于他,他家贫在学业上起步晚,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苦学,才有追上的机会。

杨怀恩想着直接问辛盛这个

小儿太招人眼,便开口点了辛长平的名,说道:“学洲,你去县衙任事五年有余,当初你到书院辞别时说不会放弃学业,不知可有做到?”

辛长平来之前没想到今年的学宴有如此大的场面,本是带了近日所做的文章过来,想着有机会私下请山长指点,不过如今被山长点了名,他也不怯。

“学生不敢忘记先生教诲,学业不曾敢丢下,近日学生略有所得,做得一篇文章自觉比当初有所进益,这便诵来请先生赐教。”那文章辛长平这几日日日琢磨,修改润色,早已烂熟于心,便站起身来大方的背诵出来。

杨怀恩初时脸色还平淡,听着听着原本没精神的眼皮都舒展开来,对读书人来说读得一篇好文章,似品美酒,杨怀恩觉得辛长平这篇文章便称得上一杯好酒。

初入口觉得淡,两息后涌上微微甜意伴着轻微的辛辣,激得人霎时便起了兴味,一杯下肚,细细回味还有无限甘甜。

这文章和辛长平以前的文风粗看似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一般没有华丽词藻,不善引经据典。

但不同于以前的从头平到尾,这篇文章从浅引深,由小见大,说的都是理政的实事,有切实的对民生的思考,和提出尝试性的建议举措。

原本杨怀恩对辛长平的评价是终于秀才之姿,只是去年新皇继位后,动的第一件事,便是对官员们奏折上长篇大论的歌功颂德,一本请安折子写出十几页,大为不满,要求官员精简行文,就事说事。

上行下效之下,考官对科举的文风倾向也会发生变化,杨怀恩这才觉得辛长平也许能有进一步考中举人的可能,不过以他的天资也就是候补个偏远的郊县做个县令,若无大造化,也就止步于此难以升迁了。

可听完辛长平诵读完他这篇文章后,杨怀恩对辛长平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此子赶上了好时候,有机会乘风而起,而他又是平民出身,一旦有机会走到殿试,到皇上面前,必将受重用。

杨怀恩想到这,连击掌三次,高声赞道:“学洲此文针砭时弊,毫无空泛之语,听后发人深省,吾亦有所得,看来当日之语并无虚言。”

辛长平躬身谢道:“先生谬赞。”

在场的其余人不论是不是真心认同的,听杨怀恩这么说,纷纷都跟着夸赞起来。

许久不曾见过辛长平文章的杨继学和褚亮,倒是真的在内心感叹起好友的进步,杨继学本是三人中天资最高之人,此刻不由得起了被追赶上的紧迫感。

不过他不是那等见不得好友变强的人,只是觉得自己也该更加努力,和学洲一起进步才是。

而褚亮则是一边羡慕,一边反思自己,明明退学后忙于生计的是学洲,怎么当初和自己水平大差不差的学洲,反而比这些年一直在求学的自己更强了,是自己太懈怠还是好友太努力?

必然是好友太努力!

今日在一群庸碌之才中真的发现一块璞玉,杨怀恩兴致大起,这学生将来未必不能成为恩师旗下一名得力干将。

见父如此,杨怀恩对其子的兴趣便更大了,便顺势点了辛盛的名,笑着问到:“这些年我身体不太好,疏于去书院,你身边可也是书院学子?”

“是学生之子辛盛,如今正在书院求学。”辛长平连忙回话。

辛盛立刻起身躬身拜道:“学生辛盛拜见山长。”

“目如朗星、鼻若悬胆,倒是一副好面相!”杨怀恩先赞了一句辛盛的外貌,莫怪他以貌取人,本朝朝堂风气一贯如此,讲究一个相由心生,人善则面善,观人先观其貌。

杨怀德在一旁微笑,眼含鼓励的注视着辛盛,他这爱徒可不就是哪哪都拿得出手,除了家世略差一些,人品、相貌、才学样样出众,几乎是个完人。

十余岁的学童,杨怀恩便不考校他的诗赋造诣,而是出题问他经义。

毕竟本朝科举初时就废除了诗赋,只考经义策论,诗赋便只是文人陶冶情操,宣扬文气的玩乐之作。

如今文坛名气最大的江州八才子,年年有新诗问世,传扬甚广,集结成册卖遍九州,可八人中至今取得进士功名的仅有两位,可见诗文做得好与科举考得好没有一点关系。

杨怀恩初时出的题都是四书中常见的考题,辛盛一一对答如流,原本走个过场的杨怀恩来了兴致,题越出越偏,还出了些陷阱题。

在场的秀才们心下暗自作答,听得辛盛所答与自己不同,还面露得色,见杨怀恩没指出辛盛的不对,才反应过来自己落进了坑里,纷纷都盯住了辛盛,脸色变得严阵以待起来。

这场问答持续了近半个时辰,直到杨怀恩感到口干舌燥才恍然停止,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放了许久的变凉的茶,然后伸手招辛盛上前,上下打量越看越喜爱,若说辛长平给了他一丝惊喜,辛盛则让他震惊。

刚刚他甚至把经史子集全都问了个遍,都没有一个难住了辛盛,皆是张口就来,毫无停顿思索之状,且句句扣题言之有物,不仅仅是背得顺畅,甚至将先生的教导和自己的见解都融合作答,杨怀恩顿时对辛盛抱有极大的期待。

如今有一个说法,天下文气,江州独占四分,湖州再占三分,其余七州才分得另外三分,年年殿试发榜,前茅者江、湖两州人数之众无出其右。

杨怀恩见辛盛这么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学问,忍不住问:“莫不是书院的藏书你都看了个遍?”

辛盛答:“学生记性佳,完成课业之余有闲暇便去藏书楼翻阅,基本都看过了。”

黎山书院的藏书都是杨氏藏书的拓本,杨怀恩心有乾坤并不藏私,那藏书楼的书近千本,此子进书院不过五年有余,竟能看完全部,还全都熟记于心,哪里是简单的记性佳,实乃天纵奇才,文曲星终于也落在贺州的土地上一回。

于是杨怀恩开怀大笑道:“好好好!我黎山书院的藏书也算没被辜负!”

这场学宴最后只辛盛一人的高光就盖过了所有,山长和先生们一离席,辛家父子二人就被团团围住,有那心急的人还拉着辛长平问其子可有定亲?吾家有好女。